来源时间为:2024-10-21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直属单位,中、省属各单位:
《伊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已经省政府批复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伊春市人民政府
2024年10月21日
(此文有删减)
伊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2021—2035年)
前言
《伊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是统筹全市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和指导各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下层次空间规划的编制依据,是相关专项规划的基础。在规划范围内涉及国土空间和自然资源保护利用的各项政策、规划的制定,以及对各项规划建设活动的管理,均应符合本规划。
本规划范围包括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其中市域为伊春市行政辖区;中心城区为市辖区(伊美区、乌翠区、友好区、金林区),面积10372.85平方公里。其中城镇集中建设区为主城区(伊美—乌翠城镇建设连绵区,含伊美区街道、乌马河镇区、翠峦镇区、东升镇区)、友好城区(含友好街道、双子河镇区、铁林镇区)、金林城区、美溪镇区、西林镇区、上甘岭镇区。
规划基期为2020年,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近期到2025年,远期到2035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目录
第一章基础与形势
第二章城市性质与目标战略
第一节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第二节目标定位与指标体系
第三节规划策略
第三章以“三区三线”为基础,优化总体格局
第一节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
第二节优化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
第三节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
第四节优化规划分区和用地结构
第四章保护农林一体的农业空间
第一节优化农业空间发展格局
第二节实施耕地“三位一体”保护
第三节拓展农产品生产空间
第四节统筹乡村(林场)空间布局
第五节有序开展国土综合整治
第五章筑牢北国林都的生态空间
第一节构建生态保护格局
第二节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第三节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管控
第四节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第五节统筹水资源节约保护利用
第六节严格林地湿地草地资源保护利用
第七节系统实施生态修复
第六章优化森林家园的城镇空间
第一节优化城镇空间格局
第二节优化城镇体系结构
第三节保障产业发展空间
第四节推进城镇空间品质提升
第五节提升城镇空间安全韧性
第六节推进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第七章建设品质宜居的中心城区
第一节优化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
第二节完善公共服务与住房保障
第三节优化产业和物流空间布局
第四节营造蓝绿空间与城市风貌
第五节提升城市综合交通保障水平
第六节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第七节完善综合防灾体系建设
第八节加强城市四线管控
第九节推进城市更新和低效用地利用
第十节高标准建设高铁片区
第八章塑造林海溪谷的魅力空间
第一节系统保护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
第二节加强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
第三节塑造“森林里的家”的城乡风貌
第九章完善现代化支撑保障体系
第一节统筹交通基础设施空间配置
第二节保障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空间
第三节统筹能源矿产开发利用空间
第四节完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第五节完善城乡市政基础设施体系
第六节加强综合防灾设施建设保障
第十章推进区域协同与联动发展
第十一章加强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
第一节加强党的领导
第二节强化规划传导与指引
第三节完善规划实施与监督体系
第四节实施近期行动计划
第一章基础与形势
一、现状特征
(一)生态战略地位突出。伊春市地处黑龙江省东北部小兴安岭腹地,东部与鹤岗市、佳木斯市相接,南部与哈尔滨市接壤,西部与黑河市、绥化市毗邻,北部与俄罗斯隔黑龙江相望。伊春市是我国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城市之一,素有“祖国林都”“红松故乡”之称。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黑龙江、松花江两大水系支流的源头和重要水源涵养区,在保持水土、调蓄洪水、维持生物多样性和区域生态平衡、保障国家和东北亚生态安全方面具有重要生态功能,是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
(二)自然资源禀赋优越。水资源丰富,境内有黑龙江、汤旺河、呼兰河、伊春河等大小河流700余条。矿产资源丰富,有色金属钼矿和铅、锌矿及贵金属金矿为优势矿产。空气环境质量好,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全市各县(市)、区均获得“中国天然氧吧”称号,综合空气质量位于黑龙江省前列。
(三)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较高。国土开发主要沿汤旺河及支流,与现状交通骨架关系密切,开发建设支撑能力较强。资源环境本底较好,土地资源、水资源不存在明显的限制因素。
二、机遇形势
(一)生态文明时代为“生态立市、旅游强市”提供支撑。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结合国家建立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机制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探索,放大绿色发展优势,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森林食品、寒地龙药等特色产业,培育生态产业发展新优势。
(二)“三大改革”促进改革红利释放,激发体制机制活力。以重点国有林区改革为牵动,“三大改革”协同推进,有效释放改革红利。全面推进森工改革,“政企合一”体制彻底终结,实现了管理体制的重大创新,有利于实现更高水平的生态保护、更有活力的绿色转型升级;全面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形成“一市五县四区”新格局,有效激发县级单元发展动力,有助于提升重点城镇发展能级;全面完成党政机关改革,优化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加快释放体制机制活力。
“双循环”发展格局提升绿色转型发展竞争优势。我国转向高质量发展,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有利于持续提升伊春市绿色有机食品和生态旅游等产品的吸引力。
“高铁时代”到来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哈伊高铁将推动伊春市进入高铁时代,加快融入全国高铁网,主动服务和融入哈尔滨都市圈,促进旅游等产业的发展。
第二章城市性质与目标战略
第一节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五个有利条件”,坚定走好“五个必由之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让老林区焕发青春活力”的政治嘱托,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东北地区深入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建议和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的重要决策部署,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筑牢“五大安全”、对标“六个龙江”建设、落实“八个振兴”。围绕“林区三问”,坚持“生态立市、旅游强市”的发展定位,优化全市国土空间格局,为生态保护、经济转型、民生幸福提供空间保障,奋力绘就“林都伊春·森林里的家”新画卷。
二、基本原则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严守生态安全底线和粮食安全底线,确保规划落实国家、省级重大发展战略和约束指标。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严控增量、盘活存量,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以人为本、提升品质。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指引,优化国土空间功能和布局,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水平,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高品质生活需求。
区域联动、协同发展。深化以对俄为重点的对外开放,加强与哈尔滨协同发展,推进与周边城市生态、交通、产业等全面对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城乡资源共享,提高城镇化质量。
因地制宜、特色发展。立足资源禀赋、发展阶段、重点问题和治理需求,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突出生态资源价值实现、空间资源品质价值提升、全域旅游发展等,确保符合伊春市未来发展需求。
第二节目标定位与指标体系
一、发展愿景
锚定美丽伊春建设,坚持“生态立市、旅游强市”发展定位,打造“林都伊春·森林里的家”,建设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先锋实践的绿色家园、重点国有林区转型示范的活力家园、大美林都人居魅力的幸福家园。
二、城市性质和功能定位
贯彻落实生态文明理念,突出小兴安岭生态资源优势,确定城市性质和功能定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重点旅游城市、森林产品和绿色食品产业基地。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伊春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在全省率先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实践地,建设“森林碳汇城市”。
——国家重点旅游城市。伊春作为国家建设重点旅游城市,依托大森林、大冰雪等特色文旅资源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森态旅居”城市,打造成为知名的生态康养旅游度假目的地。
——森林产品和绿色食品产业基地。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推进现代农林产业一体发展,大力发展森林食品、寒地龙药等产业,丰富农林产品供给,打造成为践行大食物观先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文章来源于:http://www.wmaa.cn 城市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