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城市网 > 伊春城市 > 正文

伊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伊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

日期:2025/9/2 15:25:49 浏览:

再利用方式,推进差异化引导和管控政策,实现存量低效用地再利用。

二、合理引导存量用地利用方向

提升城镇功能和品质。区位较好且和现状城镇建设较为紧密的老旧城区、低效工业用地等,未来规划重点用于城镇再开发建设,优先保障绿地、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

支撑旅游及服务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优势区域的低效闲置土地,优先发展旅游及服务设施建设。

支撑特色农林产业或国土绿化。重点推进友好城区、金林城区、西林镇区、上甘岭镇区城镇边缘区域低效建设用地适度减量腾退。腾退区域可结合需求支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发展特色农林产业、设施农业、休闲旅游服务设施等。

第十节高标准建设高铁片区

一、合理引导存量用地利用方向

聚焦“综合城市服务 多元产业服务”两类核心功能,辅以居住、生活配套、生态休闲等多种特定功能,形成清晰丰富的功能业态。

二、精心组织高铁片区空间布局

以门户核心和十字轴线引导高铁片区空间布局,以水为环组织开敞空间和公共服务,形成精致有序的城市门户客厅。

三、加强分区引导和开发管控

高铁核心区:依托高铁站实现核心功能集聚。近期重点打造交通集散、旅游服务等功能;远期补充发展商业办公等功能,形成城市新中心。

创新服务区:加强与经开区的协调,布局创新研发、咨询设计、产业配套服务等功能,支撑产业升级。

品质居住区:以居住及配套服务为主,发展度假地产,注重品质升级。

战略留白区:应对发展的不确定性,规划战略留白。优先布局城市居住及配套服务,也可作为经开区高端产业发展空间。

四、构建动态弹性的开发时序

基于高铁片区发展的不确定性,应保留开发弹性,合理安排开发时序。近期重点推进高铁枢纽和骨干路网建设,配套部分用地开发,初步形成门户形象。中期重点营造高品质站前核心区,建设高品质公共活力空间,提升门户形象,同时推进宜居社区建设。远期完善补充各类功能,形成城市新中心。

第八章塑造林海溪谷的魅力空间

第一节系统保护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

一、构建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空间保护体系

坚持历史文化与自然资源协同保护的理念,全面系统梳理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风景名胜区等自然遗产资源,以及传统村落、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等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统筹构建自然遗产与历史文化遗产相结合的保护空间体系。结合林业文化、红色文化、边境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的分布,沿汤旺河建设林业主题文化带,沿呼兰河建设红色主题文化带,沿黑龙江建设边境主题文化带,提升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水平。支持民族文化保护空间建设,保障鄂伦春族、俄罗斯族、朝鲜族等民族村落建设。

二、加强历史文化保护空间管控

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严格按照《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对传统村落加强实施控制引导。加强文物保护单位保护。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保护市域内的不可移动文物。加强历史建筑保护。开展优秀历史建筑普查工作,分级、分类提出保护计划,列入保护名录。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和推广,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历史资源点、景区的展示利用相结合。推进历史文化保护线划定。做好文物资源专项调查,做好传统村落、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等文物保护类专项规划和保护方案编制工作,统筹划定包括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城市紫线等历史文化保护线,实施严格保护。

第二节加强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

一、构建具有森林家园特色的魅力空间格局

构建“绿水青山步道相连,美丽城乡融于自然”的魅力空间,支撑全域旅游格局构建。

二、打造彰显“大美林都”的青山绿水风光带

汤旺河魅力河谷风光带。以“大美森林、宜居城镇”为特色,构建一条自然山水与城镇和谐共生的生态人文走廊。

大界江醉美边境风光带。对接省级“醉美龙江331边防路”自驾旅游廊道建设,以“地质奇观、风情界江”为特色,展现边境人文风情。

五大连池—伊春风光带。以“火山湖泊、山地森林”为特色,对接省级五大连池—伊春山地探险旅游廊道建设,提升区域旅游协作和对外知名度。

呼兰河自然人文风光带。突出“自然风光、人文魅力”,注重呼兰河流域人文特色挖掘,强调以红色文化为主导的历史人文、自然山水和大美田园相互辉映。

三、建设展示“大美林都”的旅游风景道网络体系

构建多类型的绿道和慢行系统。规划形成旅游公路、森林步道、滨水绿道等多类型绿道和慢行网络体系,串联核心景区景点。推进小兴安岭国家森林步道建设,加强森林步道重要节点功能打造,完善步道沿线配套服务体系,将小兴安岭国家森林步道打造成为最具伊春特色的深度游览线路。

形成“一干三环、多圈多支”的自驾车风景道。依托等级公路及旅游公路,形成“一干三环、多圈多支”的自驾车风景道。

四、保障旅游服务设施与旅游发展空间需求

围绕全域旅游发展,结合资源、交通条件和功能定位,打造旅游集群,加强旅游城镇、乡村(林场)、核心景区等地区的旅游服务用地供给,为构建全域全季旅游提供空间保障。

打造富有文化底蕴的五大旅游集群。结合伊春市旅游发展规划,打造嘉荫、汤旺—丰林、中部(市辖区)、南岔—大箐山、铁力5大旅游集群,保障旅游发展必要建设空间。

保障城镇旅游用地空间需求。依托城镇形成“1 5”的旅游综合服务中心,主城区为一级旅游服务中心,保障提供高品质综合旅游服务用地供给;嘉荫县城、汤旺县城、南岔县城、铁力城区、金林城区为二级旅游服务中心,保障旅游集散、购物休闲、交通换乘等旅游服务空间需求。

推进高品质旅游景区(点)建设。依托生态文化资源、自然保护地、观光廊道等,推进高品质的旅游景区(点)建设。

推动多种类型的主题小镇建设。适时培育森工、康养、木艺等主题小镇。

推进以林场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建设。发挥传统村落、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示范和带动作用;选择一批具有旅游发展潜力的村庄(林场),打造成为最具代表林区特色的乡村旅游点,带动乡村(林场)振兴。

第三节塑造“森林里的家”的城乡风貌

从自然环境、地域特征、历史人文、时代发展等出发,明确城乡风貌核心要素,突出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关系,形成生态山林风貌区、大美田园风貌区、多元城镇风貌区三类风貌分区,彰显“森林里的家”的城乡风貌特色。

第九章完善现代化支撑保障体系

第一节统筹交通基础设施空间配置

一、构建内外连通的综合立体交通

以建设“人民满意、保障有力”的交通为目标,对接国省综合交通骨干网布局,统筹推进高(快)速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建设,形成“一心三横一纵一边”综合交通格局,推进各种运输方式充分衔接,提升综合交通运输水平,建成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融入国省区域交通发展格局。

二、保障各类交通设施建设空间

保障航空设施建设用地。推进林都机场扩容,加强林都机场与伊春高铁站之间的联系;推进嘉荫通用机场建设,谋划铁力通用机场、南岔通用机场和汤旺通用机场建设。

保障铁路设施建设用地。规划形成以哈伊高铁、绥佳铁路、南乌铁路构成的铁路网络。

保障公路网络体系建设。在现状鹤哈高速公路、前嫩高速公路基础上,规划建设鹤岗至伊春高速公路、铁力—科右中旗高速。推进普通国省道提档升级,国省道达到二级及以上标准。支撑乡村(林场)振兴和全域旅游,提高农村公路的通达深度和服务能力,达到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标准,推动农村公路向进村入户延伸,增加林业公路网密度,提升对林区发展和森林防火支撑保障作用。

第二节保障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空间

一、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布局

构建以水库、闸坝等工程为节点,以供水工程(引调水)、堤防建设等工程为线,以灌区建设等工程为面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优化区域水资源配置,增强水安全保障能力。

二、保障水利工程建设空间

保障水资源供给骨干工程建设。强化供水保障能力,保障引调水工程及水库工程。支持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支持防洪除涝、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保障黑龙江、汤旺河、呼兰河等重点河流堤防工程。支持主要支流和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等工程建设。

第三节统筹能源矿产开发利用空间

一、建立清洁低碳能源体系

因地制宜发展风能、水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建设以抽水蓄能和风力发电为主,配套分布式光伏、大型储能装置以及屋顶光伏,形成风、光、储一体化的综合能源示范基地。

二、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明确矿产资源利用目标。加大矿产资源开采总量调控力度,全面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发展绿色矿山。

合理安排矿产资源开采布局。科学划分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矿产资源开发严格按照环境影响评价和地质灾害评估,制定相应的保护方案。合理保障建筑用砂石土类矿产开采空间,禁止在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水源保护地等禁止开采区内开采。

第四节完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一、构建分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建立“市级—县(市)、区级—乡镇(街道)级—社区村庄(林场、农场)”4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坚持以需求为导向,重点结合行政区划调整,补充完善县(市)、区级公共服务设施;针对地广人稀的地域特征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推进多级服务设施协同共享,防止重复建设。

二、建设优质均衡的公共教育体系

统筹考虑出生人口变化和城乡发展趋势,以县(市)、区为主,改善公办幼儿园办园条件,重点支持伊美区、铁力市等人口流入较多的县(市)、区公办幼儿园建设。科学布局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改善乡镇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缩小义务教育城乡、区域、校际之间的差距。推进中职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建设,推进高职院校发展建设。

三、建设病有所医的医疗服务系统

优化结构布局,主城区保障市级及以上优质医疗资源,建设市级三甲综合医院,根据需要规划设置儿童、精神、妇产、传染病、康复等市办专科医院(含中医类专科医院);每个县(市)原则上设置1个县办综合医院和1个县办中医类医院,每个乡镇设置乡镇卫生院。

四、建设现代多元的文化服务体系

主城区重点建设市级以上文化设施,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艺术馆和文化馆等;各县(市)、区按照国家、省相关标准完善文化场馆建设;完善街道、乡镇和社区文化设施建设。

五、建设全民共享的体育设施体系

构建“15分钟健身圈”和“30分钟冰雪健身圈”。主城区建设市级综合体育中心及场馆,可以承办大中型体育赛事。具有一定规模人口的县(市)、区至少建有1处体育场(或田径场)、1处全民健身中心(或体育公园、体育馆)和1处具有一定规模的室外冰雪运动场地。乡镇至少配置体育场馆设施或健身广场,村庄、林场配备满足居民日常体育锻炼的健身设施。

六、建设老有颐养的社会福利体系

完善社会福利院、养老院、日间照料中心等福利设施配置。主城区建设市级综合社会福利中心,包含养老院、儿童福利院等;各县(市)、区至少建有1处具备综合功能的社会福利设施。

第五节完善城乡市政基础设施体系

一、完善供水体系建设

规划加快供水设施建设,优化供水格局,统筹旅游淡旺季供水需求,完善各县(市)、区供水体系。推进给水厂建设工程及备用水源工程建设,完善配套供水管网系统。实现城镇内各水厂相互联通,保障供水安全。

二、完善排水体系建设

加快排水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文章来源于:http://www.wmaa.cn 城市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