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城市网 > 伊春城市 > 正文

伊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伊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

日期:2025/9/2 15:25:49 浏览:

行地,建设成为重要的森林产品和绿色食品产业基地。

三、目标任务

总体目标。到2025年,安全底线更加稳固,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有效保护,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基本形成,国土空间利用效率稳步提高,绿色发展优势逐步显现,生态修复治理初见成效,城乡人居环境品质不断提升,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森态旅居”城市。到2035年,全面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基本实现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生态立市”更加巩固,“旅游强市”更加凸显,绿水青山和冰天雪地生态优势充分释放,国土空间品质明显提升,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魅力森林家园。展望2050年,国土空间布局更加合理,生态价值转化充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伊春提供坚实的国土空间保障。

主要任务。基于全市国土空间规划发展定位和总体目标的实现,明确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的主要任务。

——构建协调有序的国土空间。以“三区三线”为基础,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国土开发保护总体格局,合理布局农业、生态、城镇空间,确定规划分区。

——建设特色高效的农业空间。严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稳步拓展农产品生产空间,全面优化乡村(林场)空间布局,保障农业现代化和三产融合发展空间,提升乡村(林场)风貌和人居环境。

——筑牢绿色安全的生态空间。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建立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切实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稳步推进生态修复和国土综合整治。

——建设集约高效的城镇空间。优化城镇空间和产业空间布局,完善城镇体系,推进城镇空间品质提升,积极盘活低效和存量用地,推进空间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营造独具特色的魅力空间。加强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有效利用,以绿水青山和冰天雪地支撑全域旅游发展的空间载体作用得到彰显,提升城乡风貌,打造城乡家园融于自然的森林家园。

——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完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有效发展清洁能源,合理开发矿产资源,有效保障各类基础设施空间,不断提升城市韧性。

四、指标体系

落实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目标任务,构建国土空间发展指标体系,对耕地保护目标、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生态保护红线等底线管控指标分解下达至各县(市)、区。

第三节规划策略

一、加强生态资源保护,推进生态价值实现

严格保护小兴安岭生态资源本底。守护好小兴安岭大森林,严格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统筹推进生态修复和国土整治,加快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推进国家战略储备林基地建设,对黑土地实行战略性保护,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挖掘生态资源魅力,打造美丽中国的森林花园。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建设更高水平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森态旅居城市”,推动与主要城市群在旅游、康养、研学等方面的合作。

提升生态碳汇能力,促进生态资源价值转换。推进森林“水库、粮库、钱库、碳库”建设,积极发展碳汇经济,推进森林经营增汇试点,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资源权益交易、生态产品保护补偿等政策机制,建设“森林碳汇城市”,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二、推进绿色转型发展,保障现代产业空间

保障现代生态产业空间需求。深度开发森林生态旅游“1个主业”,推进“森林生态旅游 ”全产业融合发展,建设森林旅游康养度假基地。做大做强森林食品、寒地龙药“2个特色产业”,保障产业用地供给。改造升级绿色矿业、林木加工、能源“3个传统产业”,保障矿产、能源等开发,推进林木加工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变。保障打造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冰雪经济和创意设计产业“4个新引擎”的空间用地需求。

推进开发区等产业平台高质量发展。保障伊春经济开发区、铁力经济开发区、嘉荫经济开发区、南岔经济开发区等省级经济开发区高质量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建设各类产业平台。

三、统筹城镇协调发展,提升城镇化质量

提升中心城区承载和辐射能力。协同人口—产业—服务,以特色提升城镇化质量,探索适应林区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模式。推动人口产业集聚,高标准建设中心城区。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提升城市品质,塑造旅游城市风貌。

加快县城高质量发展。强化县城在城镇体系“承上启下”作用,推进新设镇补短板强弱项,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规划建设。铁力市、南岔县发挥综合县发展优势,加快现代产业发展,延长产业链条。汤旺县、丰林县、大箐山县立足生态县功能定位,发展生态产业,推动生态产品高质量供给。嘉荫县作为边境县,实施固边兴边富民行动,建设美丽边城,建设边民互市贸易区,发展边境特色产业。

推进小城镇特色发展。结合区位条件和发展基础,推动小城镇建设与文化特色、产业发展相融合,规划建设若干特色小城镇。

建设“社区生活圈”与“森林度假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升发展机遇,围绕林区多元魅力,吸引就业人口及旅游人群。以服务本地居民和旅居人口为主,建设“社区生活圈”,配置完备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结合特色林场与中心林场构建“森林度假圈”,布局餐饮、住宿、娱乐、商业等旅游服务设施。

四、优化城乡空间组织,助力乡村(林场)振兴

基于林区生态保护和民生福祉,优化村庄(林场)布局。推进偏远地区和条件较差的村庄(林场)整合,实现生产要素合理集聚,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创造高品质生态空间,为林区居民提供更优越的居住、交通和公共服务,提升民生福祉。

根据地域特征组织城乡空间,构建现代城镇与田园乡村交相辉映的发展格局。汤旺河—呼兰河河谷区域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强调城市带动乡村(林场)发展;山地丘陵区域以沟域作为发展基本单元,组织居民点、旅游发展和民生服务等,强调特色协同发展;南北平原乡村居民点通过整合,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以特色带动乡村(林场)振兴,营造宜游宜养的森林家园之乡。充分利用自然生态本底,将乡村(林场)掩映于森林之中。推进国土综合整治工程,统筹和美乡村(林场)建设,改善乡村(林场)人居环境,保障乡村(林场)产业、旅游设施等建设,打造独具特色的森林家园。

第三章以“三区三线”为基础,优化总体格局

第一节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

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优先序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确保三条控制线不交叉、不重叠、不冲突。把三条控制线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实施严格管控,夯实发展的空间基础,统筹优化农业、生态、城镇空间。

一、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

落实国、省下达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现状耕地应划尽划、应保尽保,将可以长期稳定利用耕地优先划入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全市耕地保护目标为2739.00平方公里(410.85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1873.33平方公里(281.00万亩)。全市实际划定耕地保护面积2739.16平方公里(410.87万亩),实际划定永久基本农田面积1874.07平方公里(281.11万亩)。

二、生态保护红线

将整合优化后的自然保护地、重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极重要区域和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环境极敏感区域,以及目前基本没有人类活动、具有潜在重要生态价值的生态空间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全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5219.36平方公里。

三、城镇开发边界

在优先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的基础上,利用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结果,合理避让自然灾害高风险区域,结合国土空间现状基础和发展格局,按照推进主城区集聚发展、外围集约发展的原则,对各县(市)、区开发边界规模进行分解传导,统筹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引导形成集约紧凑的城镇空间格局。全市划定城镇开发边界191.85平方公里。

第二节优化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

省级规划以县级行政区为单元,确定伊春各县(市)、区均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市级规划以乡镇(街道)级行政区为单元,优化完善主体功能区名录,细化主体功能区叠加区,明确差异化的管控指引,指导各县(市)、区在国土空间规划中落实主体功能区的有关要求。

一、巩固农产品主产区

协调农产品主产区与生态功能区,根据耕地分布和现代农业发展,优化细化农产品主产区布局。树立大食物观,将农产品生产空间从耕地向其他类型国土空间拓展,在巩固水稻、玉米、大豆等生产空间基础上,提高其他重要农产品保障供给能力。

二、筑牢重点生态功能区

筑牢东北森林带生态屏障,提升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重要区域生态系统功能,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支持生态旅游等绿色经济发展,提升生态产品服务功能。

三、提升城市化地区

强化主城区集聚带动能力,支持铁力城区联动哈尔滨都市圈发展,支持嘉荫县城对俄合作和沿边村镇建设。城市化地区优先保障民生、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四、细化主体功能区叠加区

落实国家战略部署,立足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统筹保障能源安全、边疆安全和文化安全,在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城市化地区基础上,因地制宜细化主体功能分区,叠加能源资源富集区、边境地区,制定差异化政策指引,分类精准施策。

第三节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

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强区域协调发展,遵循自然地理格局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优先保障粮食安全,科学构筑生态屏障与建设生态廊道,合理聚焦主城区发展,形成“群山三水两平原”的国土空间保护格局和“一心一带三片区”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第四节优化规划分区和用地结构

一、推进规划分区管控

按照底线管控、全域统筹的思路,划分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农田保护区、城镇发展区、乡村发展区和矿产能源发展区六大主导功能规划分区。建立各类规划分区的国土用途管控目标、空间布局和管控规则,提升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质量和效益。

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保障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稳定农林用地、自然保护和保留用地规模;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精准配置新增建设用地,加大盘活存量,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科学利用农林用地。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加强永久基本农田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园地,加强对中低产田和新建园地的改造和管理,支持特色农林产业种植,提升园地效益。

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科学控制建设用地总量,推进建设用地由“增量扩张”向“增存并重”转型,推进建设用地在城镇、乡村(林场)内部以及城乡之间合理流转。优化建设用地结构,推进城镇用地集约发展,引导村庄建设用地减量化,保障区域基础设施和其他建设用地。

稳定自然保护与保留用地。大力保护湿地、陆地水域等自然保护区域,对规划期内不具备开发利用条件的自然保留区域实施开发限制。

第四章保护农林一体的农业空间

第一节优化农业空间发展格局

基于地理格局和农地分布现状特征,构建“一谷两原多基地”的农业空间格局。打造汤旺河谷特色农林生态产业带、打造两大平原规模农业产业发展区、培育多个特色农林产业基地。    

第二节实施耕地“三位一体”保护

一、压实耕地保护责任

将国家下达伊春市的耕地保护面积、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分解到各县(市)、区,作为必须守住的保护红线任务。健全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考核机制,压实耕地保护主体责任。对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完成情况定期考核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文章来源于:http://www.wmaa.cn 城市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