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西林镇区功能布局
推进经开区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建设黑龙江冶金产业基地。完善镇区公共服务和住房品质,高品质建设生活服务区。城镇边缘区域结合政策适度减量,提升建设用地集约节约。
(六)美溪镇区功能布局
提升生活服务区品质。推进绿色产业区建设。加强高铁站周边预控。适度布局留白用地。推进城镇边缘区域适度减量。
(七)上甘岭镇区功能布局
提升生活服务区品质。推进产业和物流发展。适度布局留白用地。推进城镇边缘区域适度减量。
三、划分主导城市功能分区
按照结构优化、功能提升、弹性发展的原则,划分居住生活区、商业商务区、综合服务区、工业发展区、物流仓储区、绿地休闲区、游憩体验区、交通枢纽区、战略预留区等二级主导功能分区。
四、优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优化用地结构,支撑城市功能调整和高质量发展。聚焦发展和短板,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新增建设用地重点保障战略功能和民生设施,提高土地资源利用质量。
主城区动力引领,合理控制增量。在底线管控的基础上,提升伊春新城区、经济开发区和高铁片区的带动能力,作为未来承载城市主要功能的重点地区和潜力空间。
外围组团特色发展,推进存量用地再利用。坚持节约集约理念,加大存量低效用地再利用,优化调整用地结构。
第二节完善公共服务与住房保障
一、优化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机关团体:规划完善提升新城区市级行政办公中心,在现状市委、市政府和部分市局单位基础上,适度承接部分市局单位疏解。完善区级、镇级机关团体用地。
公共文化设施:市级文化设施主要布局在主城区,包括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等大型文化活动设施。其余城镇组团完善提升文化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建设,街道、社区结合生活圈补充社区级文化活动设施,包括老年活动中心、文化站等。
教育设施:完善基础教育设施布局,新建地区按生活圈配置,可独立占地,也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布局九年一贯制与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各区现状中小学结合周边建设条件优化教育用地供给,达到相关用地标准。结合社区生活圈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完善幼儿园配置。
体育设施:城市级体育设施为林都体育场和红松体育馆,作为高等级体育设施,承担大型赛事和活动;完善区级体育设施。发展冰雪运动,增加冰雪体育场地供给。鼓励公园绿地、滨水空间及其他开敞空间提供体育健身功能,形成城市“十分钟健身圈”,营造全民健身、共享健康生活的良好条件。
医疗卫生设施:主城区加强高等级医疗服务设施供给,其余城镇组团重点提升现有医疗设施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优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布局,形成“城市15分钟医疗服务圈”,为居民提供优质便捷的基层医疗服务。支持发展健康产业、推进医养相结合,鼓励医疗设施和养老设施临近设置,共建共享。
社会福利设施:推进公办养老机构升级,依托伊春市社会福利中心,建设养老院、残疾人康复中心、救助管理站等设施类型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各组团完善提升现状社会福利设施。发展社区居家养老,设立日间照料中心等设施,支持家庭养老。加强托育设施建设。
商业服务业:主城区完善高等级商业服务中心,重点提升老城区市级城市商业中心,伊春新城区补充高品质的商业服务设施,高铁站前规划特色商业服务。友好城区、金林城区完善区级商业服务中心配置,西林镇区、美溪镇区、上甘岭镇区补充完善基本商业服务设施。
二、保障多层次居住用地供给
根据人口分布导向,合理调整居住用地的空间布局,保障居住用地供应。加强中心城区低效居住用地更新利用,老城区居住用地以整合提升为主。结合生态景观资源禀赋,依托高铁等交通设施,推进康养旅游度假特色地产建设。
第三节优化产业和物流空间布局
一、保障产业空间用地供给
稳定工业用地总量,保障实体经济发展。加强工业用地用途转换负面清单管理,推进工业用地提质增效。推进产业集聚发展,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二、保障物流产业建设空间
规划预留物流产业发展用地需求,推进现有物流用地的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
第四节营造蓝绿空间与城市风貌
一、建立“山水相依、田园相连”的蓝绿空间
规划将地域特色作为重要战略资源,充分利用小兴安岭山水景观打造蓝绿空间,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品质。协调城镇功能与郊野休闲功能。提升汤旺河及其支流的滨水空间品质。完善多层级、多类型的公园绿地系统。加强防护绿地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
二、提升“大美林都、森林家园”的城市风貌
主城区构建“两带多彩、山水多廊”景观风貌格局。主城区加强城市风貌管控,重点加强伊春新城区、高铁片区、老城商业区城市风貌管控,伊春新城区和高铁片区塑造现代城市形象,老城商业区加强城市更新改造和风貌整治。其他地区加强与城市特色景观风貌区协调,促进城市风貌的整体提升。
第五节提升城市综合交通保障水平
一、城市交通发展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绿色交通”理念,构建绿色低碳、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强化交通与用地一体化发展,促进多种交通方式衔接。
二、加强中心城区组团间交通联系
结合对外交通通道,形成现代化、复合化的交通网络,加强组团间快速联系。加强交通枢纽之间的联动,依托鹤伊高速公路快速连接林都机场和伊春西站两大综合交通枢纽,加强伊春公铁联运客运枢纽站、伊春站、林都机场之间的交通转换。
三、完善主城区道路网络系统
构建符合带型城市道路网络,规划形成“六横十八纵”的干路网体系。倡导“小街区、密路网”,伊春新城区南区核心区、高铁片区站前核心区提高路网密度,其他区域根据需求,可结合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增加城市支路,达到路网密度控制要求。
四、提升城市公共交通系统
提升组团间公共交通联系。推进组团间一体化,增设公交线路,逐步实现公交车全覆盖。完善主城区公共交通廊道。沿新兴大街—林都大街—中心街、站前大街—日月峡大街—青山大街构建两条横向公共交通廊道,沿文化路、兴安西路、兴安东路、白桦路、山珍路、花园路、通山路、通河路南山构建多条纵向公共交通廊道。完善公共交通场站建设。
五、打造特色慢行交通体系
构建林都特色城市绿道网络体系。主城区依托伊春河、铁路公园、南山大街—森工大街,打造东西贯通主城区的城市级绿道;依托新建路、兴安西路、望山路、乌马河、白桦路、山珍路、水上公园、黎明路、通河路、汤旺河,打造南北联水通山的绿道联络线。
六、完善城市静态停车系统
制定差异化停车分区控制策略。规划将中心城区划分为严格限制区、一般限制区、适度发展区。优化泊位供给结构。确立以配建为主、公共停车为辅、路内停车为补充的停车供应方式结构,三类停车供应分别占比约为85、10—15、5。
第六节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一、加强供水设施建设
推进给水设施建设。完善工业给水厂建设,保障产业用水需求。完善给水管网建设,实现给水管网全覆盖。提升供水安全保障。推进中心城区备用水源建设,提高供水保障。
二、完善排水设施建设
优化排水体制。规划采用雨污分流排水体制,加快推进现状合流制管网改造工作。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完善污水管网建设,实现中心城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鼓励结合污水处理厂建设再生水厂,提高再生水回用规模。保障雨水排水设施建设。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完善雨水管网建设。合理有序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低影响开发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城市自然水文特征的影响,提高雨水的收集和回用。
三、完善电力设施建设
完善电力设施建设。规划中心城区电源主要为伊春热电厂,鼓励居住、公建等建筑采用屋面太阳能等分布式发电。完善电网结构,加强电力廊道管控。
四、完善天然气供应体系
加快推进管道天然气气源建设,合理配置天然气设施建设。各燃气设施规模需满足各区用气需求,并按照相关要求配备调峰储气装置。
五、发展清洁采暖体系
构建以集中供热为主的清洁供热体系,改造现状高排放、高能耗热源,转变供热模式。规划在集中热源不能覆盖的区域,采用热泵、壁挂炉、小型天然气锅炉房等清洁分散采暖方式。规划完善中心城区供热管网建设布局,提升集中供热覆盖率。
六、完善环卫设施建设
推进伊春循环经济园区建设,推进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完善生活垃圾转运系统。结合需求增补和更新垃圾运输车、环卫车库等配套设施。
七、发展智慧通信网络
全面提升网络综合通信能力。完善通信网络结构,建设具有现代化技术装备、容量大、业务种类多,符合现代通信技术潮流、技术水平先进的多功能通信网。全面开展5G工程布局,发挥好通信工程的基础作用。构建智慧邮政体系。建设实物传递、电子邮政和信息服务营业网,形成布局合理、技术先进、方便迅速的邮政服务网络。
第七节完善综合防灾体系建设
一、划定安全应急分区
结合中心城区空间布局,划定乌翠、伊美、友好、金林4个应急分区,防止灾害蔓延,配置城市安全设施。各分区形成救援中心,布局医疗设施、消防设施和应急避难场所,保障分区救援力量与安置空间。
二、加强防洪排涝建设
结合组团城市特点,合理确定防洪标准。加强防洪堤建设,消除不达标河段。明确排涝标准,主城区、友好城区、金林城区及西林镇区为30年一遇,美溪镇区和上甘岭镇区为20年一遇。
三、完善消防设施建设
升级改造中心城区特勤消防站和战勤保障站,推进消防救援站建设。
四、建设配套完善的人防工程体系
统筹结合城市公园、集中绿地、广场等的空间布局,加快人防疏散基地、人防应急避难场所、人防宣教基地等场地建设。
五、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布局建设
规划中心城区设置1处中心避难场所,结合校舍、医院、体育馆等设置固定避难场所,主要用于地震等灾害发生后受灾人员中长期避难与救援物资发放。结合应急避难场所以及道路交通系统布置疏散救援通道。
六、构建现代化的公共卫生防疫体系
规划分级分区管控,加强城市防疫空间统筹。规划结合伊春市第一医院与伊春林业管理局中心医院,设置2处市级医疗救护中心;结合各区现有医院设置分区医疗救护中心;各街道、镇结合现有医院配建社区医疗救护中心,保障灾时居民及时就医。
第八节加强城市四线管控
一、城市蓝线划定与管控
主要包括汤旺河、伊春河、乌马河、友好河、双子河、大丰河、西山水库等主要地表水体的范围控制线。
二、城市绿线划定与管控
主要包括建设用地内的现状绿线、规划绿线和规划区非建设用地内的生态控制线。
三、城市黄线划定与管控
主要包括公共交通设施、供水设施、环境卫生设施、供燃气设施、供电设施、供热设施、通信设施、消防设施、防洪设施、抗震防灾设施等用地的控制界线。
四、城市紫线划定与管控
中心城区目前无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等需要划定城市紫线要素,未来根据设置情况,划定城市紫线。
第九节推进城市更新和低效用地利用
一、差异化引导存量用地利用
发挥城市更新规划统筹作用。统筹推动既有建筑更新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完整社区建设、基础设施更新改造等城市更新工作。推进存量低效用地再利用。结合存量用地资源种类和片区特征,采用综合整治、功能改变、拆除重建、复垦复绿等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文章来源于:http://www.wmaa.cn 城市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