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城市网 > 漳州城市 > 正文

福建漳州:“十四五”期间光伏项目预计新增投产300万千瓦以上

日期:2024/5/27 11:31:14 浏览:

来源时间为:2024-04-12

4月10日,漳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漳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漳州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印发漳州市工业领域实施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海上风电、光伏、氢能、核电、储能产业配套技术装备。加快推进我市近海海上风电项目和闽南海上风电基地建设,研制大功率海上风电设备。加快推进集中式光伏和屋顶分布式建设,推动东山光伏基地建设,形成从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到系统集成、电站工程总承包的产业链。

调整优化工业用能结构。加快推动煤炭消费减量替代与清洁高效利用。“十四五”期间,合理严格控制钢铁、建材、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煤炭消费增长,鼓励新建、改扩建项目实行燃料煤减量替代,因地制宜推进煤改电、煤改气。促进煤炭分级分质梯级利用,重点发展热电联产、冷热电联供,引导重点用煤企业开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改造,清洁高效利用水平应提尽提。有序引导天然气消费,逐步保障天然气集中供应量、供应价格,合理引导工业用气和化工原料用气增长。提升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因地制宜推动光伏、风电、氢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工业终端的直接应用,支持漳州开发区、金峰开发区、古雷开发区、漳州台商投资区等重点园区,三宝集团、旗滨集团、福海创等大型企业开展“光伏 储能”形式的自备电厂、自备电源建设,重点推进古雷石化37兆瓦、福海创20.63兆瓦分布式光伏发电等项目建设。加强高性能燃料电池及高效氢气制取、纯化、储运和加氢等关键技术攻关,助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到2025年,工业领域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大幅提升。到2030年,漳州市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约1650万千瓦,将实现工业领域用能结构的根本性转变。

加快建设东山光伏基地,提高光伏发电产业产品供给能力。“十四五”期间,光伏发电项目预计新增投产300万千瓦以上,光伏发电产业产品需求量逐年增加。推动光伏产业由下游应用向中上游光伏组件及配套产业延伸,支持东山光伏组件基地建设,引导玻璃材料优势企业扩大光伏玻璃产能,积极引进异质结电池及双玻光伏组件产品生产线,带动光伏玻璃、硅片、低温银浆/铜粉体、靶材、高效太阳能晶硅电池、光伏逆变器等配套产业发展。

原文如下:

漳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漳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漳州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印发漳州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

漳工信规〔2024〕2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漳州开发区、常山开发区、古雷开发区、漳州台商投资区、漳州高新区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

《漳州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漳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漳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漳州市生态环境局

2024年4月9日

(此件主动公开)

漳州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国务院《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国发〔2021〕23号)等重大战略决策,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安排部署要求,扎实推进全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工作,加快推进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助力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根据《福建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闽工信规〔2023〕5号)和我市碳达峰实施方案要求,结合相关规划,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纳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市建设布局,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处理好工业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以“降强度、稳总量”为关键,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为抓手,深入实施绿色制造,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有序推进重点行业大规模设备更新,推动工业领域数字化转型,强化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加快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二)工作原则

统筹谋划,系统推进。坚持推进工业稳定增长,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满足合理消费需求的同时,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贯穿工业生产各方面和全过程,先立后破,科学有序,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各项任务,统筹推动各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节约优先,源头把控。坚持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提升利用效率,优化用能和原料结构,提升循环利用水平,推动企业循环式生产,加强产业耦合链接,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持续降低单位产出能源资源消耗,从源头控制二氧化碳排放。

创新驱动,数字赋能。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推进重大绿色低碳技术工艺装备攻关和成果应用,强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绿色低碳领域的驱动作用,以数字化智能化赋能工业绿色低碳化,培育壮大绿色低碳发展新动能。

政策引领,市场主导。坚持双轮驱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健全以碳减排为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市场主体积极参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切实落实国家鼓励节能降碳的各项优惠政策,降低企业低碳转型成本,提升绿色低碳发展能力。

(三)主要目标

“十四五”期间,产业结构与用能结构优化升级取得积极进展,项目建设管理机制持续优化,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和非化石能源消费比例显著提升。到2025年,培育省级及以上绿色制造80家,研发攻关、树立典型、推广一批节能减排效果显著的低碳零碳负碳技术装备工艺产品,为工业领域碳达峰夯实基础;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确保完成省下达目标,钢铁、建材、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

“十五五”期间,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努力达峰削峰,在实现工业领域碳达峰的基础上强化碳中和能力,基本建立以高效、绿色、循环、低碳为重要特征的现代工业体系,确保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前达峰。

二、主要任务

(一)深度优化产业结构

1.推进传统产业低碳转型。重点围绕石油化工、钢铁、建材、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等重点产业实施提质升级,推动重点用能企业持续降低单位产品能耗和碳排放强度。促进石油化工产业精细化发展。推动基础炼化产业从传统化工产品向化工新材料、电子化学品、专用精细化学品等高端化工产品延伸发展。以全链条一体化的石油化工产业为核心,加快构建大炼油、大乙烯、大芳烃、大仓储的上游产业格局和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大力推进古雷世界级绿色生态石化产业基地建设。促进钢铁产业绿色化发展。推进钢铁工业绿色制造体系建设,重点打造金峰开发区、南靖两大高端钢材生产基地,依托台商投资区建设沿海不锈钢及精深加工基地,重点发展不锈钢板深加工产品。促进建材产业高端化发展。以生产高端高质高附加值的产品为重点,鼓励龙头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和品牌建设投资,加快专业化生态化园区建设。促进装备制造产业数字化发展。增强装备制造产业自主建线和系统集成能力,推动传统生产设施进行自动化智能化改造,以高新区、南靖为核心,建设漳州高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园。促进食品加工产业集约化发展。做大做强食品加工优势产业集群,提升食品全产业链科技发展水平,培育一批重点产业链,发展高附加值产品。(市发改委、工信局、科技局、生态环境局、国资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培育壮大绿色新兴产业。组织实施绿色产业指导目录,培育壮大新能源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绿色建材、节能环保等绿色新兴产业集群。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海上风电、光伏、氢能、核电、储能产业配套技术装备。加快推进我市近海海上风电项目和闽南海上风电基地建设,研制大功率海上风电设备。加快推进集中式光伏和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推动东山光伏基地建设,形成从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到系统集成、电站工程总承包的产业链。探索布局海上风电制氢、化工副产制氢等氢能产业基地,发展氢燃料水陆智能运输装备,构建形成“制氢—加氢—储氢”产业链,“全链条”推进氢能装备规模化高端化制造。争取布局中核集团核电产业链,在云霄县重点发展核电设备及部件制造、核电运维支持等产业。积极布局储能电池产业,开发电池管理系统、储能变流器等储能设备。新材料产业重点在芗城区、长泰区、东山县、古雷开发区、台商投资区、漳州高新区等地发展化工新材料、高性能不锈钢材料、节能玻璃、特种陶瓷等先进基础材料,以及新型稀土功能材料、锂电新能源材料、石墨烯等关键战略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主要依托龙海、漳州开发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打造集新能源汽车制造、零部件生产、汽车物流贸易、出口加工四位一体的新能源商用车研发制造基地、闽台标杆型汽车汽配产业集群。绿色建材产业主要依托平和县、漳浦县生态木业产业基地,打造集木业进出口、加工、设计、制造于一体的全产业链集群。以长泰开发区为核心,发展新型墙材、装配式混凝土部品部件等新材产品,推进新型墙材部品化、集成化、模数化、构件化发展,构建装配式建筑产业链。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高效节能装备、先进环保装备、资源循环利用装备、节能材料等。(市发改委、工信局、科技局、生态环境局、住建局、国资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版)》《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统筹存量、增量项目,建立“十四五”“十五五”重点建设项目清单,实行项目清单式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严查在建项目,整改不符合要求的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严格落实产能置换政策,对项目用能和碳排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按照要求做好项目审批、备案和核准。科学评估拟建项目,对产能已饱和的行业,按照“减量替代”原则压减产能,对产能尚未饱和的行业,按照福建省规划布局和审批备案要求,对标行业先进水平提高准入门槛。强化存量项目监管,推动重点行业高耗能项目开展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对能耗量较高的新兴产业类项目,引导应用绿色低碳技术,提高能效水平。(市工信局、生态环境局、发改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优化重点行业产能规模。严格落实钢铁、平板玻璃等行业产能置换政策,加强重点行业产能状况分析预警和窗口指导,加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和后评价,完善实施以安全、环保、能耗、质量、技术为主的综合标准体系,依法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支持有条件的钢铁、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大型企业、市属国企按照市场化原则开展兼并重组,优化产能布局,提升产业集中度。(市工信局、发改委、生态环境局、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5.推动产业低碳协同示范。积极推进钢铁、石化化工、建材、造纸、食品加工等行业低碳协同发展。推广钢焦融合、钢化联产。鼓励芗城区钢铁产业园实现钢铁产能与焦化产能相匹配,建立钢焦融合示范工程,推动钢铁行业副产品和生产废料综合循环利用,探索“钢-焦-化-氢”闭环低碳产业链。推广炼化一体化。推动古雷石化基地的上游大型炼化企业向炼化一体化核心区集聚,中下游精细化工向北部化工区延伸拓展,构建首尾相连、互为供需和生产装置互联互通的产业链。实施林浆纸一体化。推进漳浦赤湖林浆纸一体化产业园建设,推动联盛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全面达产,提升产业集聚度,打造包装纸及包材产业链、生活纸产业链、特种纸产业链三大产业链,加快布局下游纸制品产业园。加强产业链跨地区协同布局。支持重点企业建设智能仓配一体化、供应链协同平台项目,面向行业上下游开展集中采购、供应商管理库存、精益供应链等模式和服务,减少中间产品物流量。开展行业协同降碳行动。引导社会资本、研发机构等产业基金和资源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产业协同与技术攻关,支持龙头企业联合上下

[1] [2] [3] [4] [5] 下一页

文章来源于:http://www.wmaa.cn 城市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你可能会喜欢
    没有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