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城市网 > 漳州城市 > 正文

福建漳州:“十四五”期间光伏项目预计新增投产300万千瓦以上

日期:2024/5/27 11:31:14 浏览:

标准,完善循环产业链条,推动园区内耦合共生系统建设、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引导企业“退城入园”,因势利导推动“工业上楼”。实施龙头品牌带动,开展园区亩产效益综合评价,促进园区资源集约高效利用。重点打造五大特色产业园区。南靖闽台精密机械产业园重点发展绿色铸造、高精密加工中心、高精密数控机床等整机项目及关键基础件,承接台湾精密制造产业转移。龙海、漳州开发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重点打造集新能源汽车制造、零部件生产、汽车物流贸易、出口加工四位一体的产业链。漳浦赤湖林浆纸一体化产业园重点构建集纸塑一体化材料、纸制包装盒、创意包装盒制造以及包装设计、创业孵化、印刷设备耗材销售、产学研一体化的包装印刷产业链。漳浦海上风电产业园重点对接大型风电装备企业,引进海上风机整机制造项目,带动叶片、齿轮箱、海底电缆、海上升压站专用设备、风电运维等配套产业发展。东山海洋生物科技园重点加快海洋食品工业向海洋健康食品转型,培养海洋生物产业。(市工信局、发改委、生态环境局、市场监管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园区管委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能源结构低碳化。推动热电联产、冷热电联供。结合各园区和企业热负荷需求,稳妥开展古雷开发区热电联产(132万千瓦)、赤湖工业园区热电联产(24万千瓦)等项目。综合利用园区及周边地区的蒸汽、余热等资源,推进供热、供气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推进联盛浆纸一体化及配套余热发电工程(30万千瓦)等三余发电项目建设。积极拓展园区天然气应用。统筹规划天然气支线管网建设,结合工业园区用气需求,在适合位置预留天然气分输站接口。推广能源一体化开发和利用模式,探索在金峰开发区、长泰开发区、蓝田开发区、漳州台商投资区等有稳定热、电负荷的园区建设分布式能源站,实现集中供热供气。推动诏安工业园、南靖高新技术产业园、东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园区天然气配套工程。加快推进园区光伏项目建设。充分利用园区建筑屋顶、墙体建设分布式光伏,加快推进漳州开发区、古雷开发区、漳州高新区、漳州台商投资区等园区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开发。积极推进园区氢能项目落地。依托古雷开发区的工业副产氢产能优势,拓展氢能储运和示范应用,布局1-2座加氢站,辐射园区以及周边县市燃料电池汽车用氢需求,打造氢燃料电池物流车、大巴车示范。(市发改委、工信局、生态环境局、城管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园区管委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资源利用循环化。构建园区循环产业链。推广芗城区做强中游生产链、稳定上游供应链、延伸下游应用链的做法,引进银球金属制品深加工项目、辉源金属制品深加工项目等中游深加工项目以及装备制造、轴承、汽车零部件等“吃钢嚼铁”的下游产业项目的发展模式,培养钢铁深加工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企业循环式生产。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加强污染物集中治理,开展园区节水与中水回用工程、垃圾集中回收利用工程建设。搭建能源互济、资源共享、废物协同处置的数字化平台,推动园区供热、供电、污水处理等公共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全面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制定各县区循环化改造园区清单,以金峰开发区、长泰开发区园区循环化改造项目为示范,推动省级以上园区开展循环化改造。到2025年,具备条件的省级以上重点园区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市发改委、工信局、生态环境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园区管委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综合管理智慧化。鼓励园区开展智慧综合平台建设,实时监控能源、碳排放等指标,定期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并提出持续改善措施,推动由智慧展示向智慧管理转变。支持园区内企业创建数字产业创新中心、智能工厂、智能车间等,推广三宝集团集物流、生产、安全、环保、能源五位一体的智能制造综合管控中心,实时采集呈现原料、产品进出、能源使用和超低排放等动态数据。以打造综合智慧零碳园区为目标,加快工业园区布局5G、工业物联网、数字经济等新基建项目。力争于2025年底前完成智慧古雷试点示范建设。(市工信局、发改委、生态环境局、市场监管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园区管委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5.打造低碳试点示范。坚持高标准规划、集约化构建,以产业低碳化为抓手,以资源循环化为途径,以能源低碳化管理为着力点,聚焦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打造低碳示范园区,重点推动东山县零碳工业园试点项目落地。鼓励建立绿电生产集中区,用“绿电”助推“绿电生产”,强化绿色认证,借助我市丰富的海上风电资源,积极推动古雷石化园区、前亭工业园、赤湖工业园等园区打造绿电产业示范园区。以能源管理智慧化为核心,高标准打造一批智能低碳示范园区,重点推动漳州开发区“综合智慧零碳园区”试点项目落地。支持基础条件好、代表性强的工业园区积极申报国家级绿色园区。到2025年,建成10个低碳示范园区。(市工信局、发改委、生态环境局、市场监管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园区管委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工业节能与能效提升行动

1.加强重点企业能效管理。每年定期公布年综合能源消费量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用能企业名单,加强对重点用能企业的能耗统计监测和碳排放管理,推进新晋重点用能企业在线监测系统建设任务。推动重点用能企业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制,开展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设立专职能源管理岗位。落实能源消费统计和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定期开展能源审计、节能诊断,鼓励企业按照自愿原则发布能源利用状况年度报告。加大重点企业节能监察力度,强化市县两级节能监察能力建设,加强基层节能执法队伍建设,实现高耗能行业重点企业节能监察全覆盖。组织开展能源计量审查,督促企业完善能源计量管理制度,按要求配备、使用和管理能源计量器具,定期开展器具检定校准。持续推进重点用能企业二、三级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加强平台数据运维,全面提升数据质量。鼓励钢铁、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的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发挥带头引领作用,定期开展节能承诺和碳排放信息披露。(市工信局、发改委、生态环境局、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强化重点企业能效标杆引领。严格落实省级重点行业能耗限额标准,逐步完善指标先进、符合市情的能耗标准体系。全面摸排梳理高耗能行业重点企业生产装置能效水平,梳理形成能效水平现状清单及改造项目清单,严格执行能效水平、产能置换等政策要求,鼓励钢铁、建材、石化化工、造纸等行业重点企业能效水平应提尽提。全面开展能效对标行动,鼓励重点企业对标国内国际能效先进水平和能效标杆水平,培育一批国家级和省级能效“领跑者”企业,引导行业其他企业赶超能效“领跑者”。(市工信局、发改委、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开展重点企业节能降碳改造。组织服务机构对重点行业企业主要工艺工序、用能系统、关键技术装备、能源管理体系等开展系统性节能诊断,充分挖掘节能潜力,建立企业节能降碳技术改造项目库。推动重点企业编制节能降碳改造方案,明确实施步骤、改造期限、技术路线、工作节点、预期目标等。“十四五”期间,重点实施芗城区三宝钢铁技术改造升级、东山县旗滨四线生产工艺提升等项目,加快推动古雷开发区福海创、古雷石化等重点企业实施原料适应性技改、芳烃联合装置优化节能、四合一炉改造、锅炉掺烧氢气改造、CFB锅炉风机高压变频改造等节能改造项目。(市工信局、发改委、生态环境局、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绿色低碳产品供给提升行动

1.构建绿色低碳产品开发推广机制。推动绿色低碳产品开发与推广应用。按照产品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最小化原则,在生态环境影响大、产品涉及面广、产业关联度高的行业,推行产品绿色设计认证与标识制度。聚焦可再生能源产业、绿色建材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发布绿色低碳产品名单。鼓励企业采取自我声明或自愿认证的方式,开展绿色设计评价,按照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开展绿色低碳产品碳足迹核算。推行市场化激励机制。给予绿色低碳产品生产企业和采购者相应的政策扶持,从生产、销售、采购等多环节发力,积极营造绿色低碳消费氛围,拓宽绿色低碳产品销售空间。完善绿色低碳采购制度。进一步扩大绿色产品采购范围,支持将绿色低碳设计产品经认定后纳入“两型(绿色)”产品政府采购目录,推动各类机关、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按规定优先采购绿色产品。(市工信局、发改委、科技局、生态环境局、国资委、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加大能源生产领域绿色低碳产品供给。提高海上风电产业产品供给能力。重点打造漳浦海上风电产业园,发展漳州外海浅滩海上风电产业,集约化打造“海上风电 海洋能 储能 制氢 海洋牧场 陆上产业基地”示范项目。加快落地整机制造企业,重点突破大型风电轴承、高性能紧固件、海底电缆等高端零部件,积极布局风电运维安装船、电动运输船等专业化船舶制造,发展大型智能化深远海养殖平台(海上风电-海洋牧场一体化平台),形成海上风电全产业链发展的格局,打造国家级深远海高端装备制造示范区。加快建设东山光伏基地,提高光伏发电产业产品供给能力。“十四五”期间,光伏发电项目预计新增投产300万千瓦以上,光伏发电产业产品需求量逐年增加。推动光伏产业由下游应用向中上游光伏组件及配套产业延伸,支持东山光伏组件基地建设,引导玻璃材料优势企业扩大光伏玻璃产能,积极引进异质结电池及双玻光伏组件产品生产线,带动光伏玻璃、硅片、低温银浆/铜粉体、靶材、高效太阳能晶硅电池、光伏逆变器等配套产业发展。(市发改委、工信局、科技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加大城乡建设领域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将水泥、玻璃、陶瓷、石灰、墙体材料等产品碳排放指标纳入绿色建材标准体系,加快推进绿色建材产品认证。推动政府投资项目优先选用获得绿色建材认证标识的产品,促进绿色建材与绿色建筑协同发展。开展绿色建材试点城市建设和绿色建材下乡行动,推广应用节能玻璃、特种陶瓷、高性能门窗、新型保温材料、建筑用热轧型钢和耐候钢、新型墙体材料。重点打造漳浦玻璃产业园、东山玻璃新材料产业基地,延伸玻璃产业链条,发展功能玻璃新型节能建筑材料,提高中空绝热隔音玻璃、建筑节能玻璃等产品产能。鼓励万利、万佳陶瓷等企业进军特种陶瓷领域,发展发泡环保陶瓷、防静电陶瓷、红外辐射陶瓷等建筑陶瓷产品,提高功能性建筑陶瓷材料产品供给。提高现代钢铁、不锈钢等高端钢材的研发和产业化能力,加大建筑用热轧型钢和耐候钢等深加工产品供给,提高双相、含氮等高端不锈钢在建材、家具、建筑装饰等领域应用。提高节能空调、智能照明器具、节能电梯等用能设备生产能力,扩大太阳能热水器、分布式光伏、空气热泵等清洁能源设备在建筑领域应用。(市发改委、工信局、科技局、生态环境局、住建局、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加大交通运输领域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大力推广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提高城市公交、出租车等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比例,提升新能源汽车个人消费比例。壮大新能源汽车制造及零部件产业。推动龙海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建设,提高以新能源客车、环卫车、物流车为主体的整车制造能力。以金龙、金霸龙等整车制造龙头企业为引擎,带动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协同发展,支持猛狮新能源等动力电池企业做优做强,加强与宁德、厦门等地合作,布局新能源汽车“三电”产业(电机、电控、电池)。延伸产业链,提升金峰开发区汽车汽配产业发展水平,推动车轮总成、汽车钢圈、轮胎、玻璃等传统汽车配套产品往新能源汽车方向转型,着重发展智能化、轻量化、电动化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开展电动重卡、氢燃料汽车研发及应用。加快充电桩建设及换电模式创新,构建便利高效适度超前的充电网络体系。(市发改委、工信局、科技局、住建局、交通运输局、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政策保障

(一)加大政策支持

加大技术改造和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支持力度,落实各节能技术改造、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的税收优惠政策,充分发挥税收对市场主体绿色低碳发展的促进作用。完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加大绿色低碳产品采购力度。落实国家、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重点新材料应用保险补偿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技术装备、绿色材料应用。(市发改委、工信局、财政局、生态环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文章来源于:http://www.wmaa.cn 城市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你可能会喜欢
    没有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