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加快绿色低碳技术创新
1.加快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推广。积极推动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围绕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目标,集成优势力量加快突破高效低成本太阳能电池、深远海风能利用、储能、基于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制氢、高压储氢技术等一批关键技术瓶颈。面向钢铁、石化化工、建材等高碳行业节能减排迫切需求,加大对钢铁洁净化冶炼技术、碳捕获、利用与封存等关键技术的研发投入,加快突破零碳工业流程再造技术,推进高碳工业流程的零碳或低碳技术创新。加快研发制约产业能效提升的关键技术和装备,在高效电机及拖动设备、余热余压利用、智能优化控制、智能电网等领域,推进研制并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和国际先进水平的核心能效技术。优先支持低碳科技计划项目“揭榜挂帅”创新机制,对列入绿色低碳产业链关键技术和产品目录的攻关项目,推荐申报国家级、省级、市级示范项目和专项奖励。(市发改委、科技局、工信局、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加快绿色低碳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和运行机制。支持科研机构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加大对外合作交流,以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全流程、集成化、规模化示范项目为代表,促进先进适用的工业低碳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工程。培育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积极对接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促进高校、科研机构科技成果向企业转移转化,并加大对企业购买科技成果的补助力度,争取一批科技成果在漳州落地转化。(市发改委、科技局、工信局、生态环境局、财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强化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支持重点企业争创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推进高性能钢、功能性玻璃、石墨烯等新材料领域重点实验室争创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通过强化政策扶持,创新管理体制,高标准建设装备制造、钢铁、食品加工、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技术研究院。支持重点企业依托产业链龙头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同组建创新联合体,搭建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供给平台。重点推动哈工大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研究院、龙溪轴承智能车间等研发平台建设。(市发改委、科技局、工信局、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推动工业领域数字化转型
1.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工业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重塑传统生产运营模式,实施智能制造、精细制造、柔性制造、集成制造改革。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向传统产业渗透,打造一批数字赋能制造业应用场景。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园区。按照“一园区一产业链一平台”目标,建设园区数字大脑,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推动行业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鼓励园区所有企业接入节点,加快数字化转型。打造标杆型智能工厂。围绕数字化设计、智能化生产、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场景创新,深化应用5G、云计算、区块链等先进适用技术,打造一批技术水平领先、应用效果显著的标杆型智能工厂。发展效率型数字化车间。推进数字化技术在生产制造环节的综合应用,实现数控设备与工艺设计、生产组织、仓储物流等系统的数据集成,强化生产制造过程的可视化管理,发展一批具有较高生产效率和柔性制造能力的数字化车间。(市发改委、科技局、工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构建数字化能碳管理体系。强化信息技术在碳排放监测、核算、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夯实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基础,加强对政府端、企业端操作人员的能力培训。加快建设“漳州产业大脑”,打造产业大脑数字底座,实施区域级、行业级和企业级“5G 工业互联网”建设,构建常态化政府端、企业端和第三方平台数据归集机制,形成由网络平台、数据中枢系统、政府端数据仓、企业端数据仓、应用支撑体系等构成的监测分析公共服务平台。聚焦能源管理、用能监测、节能降碳等典型场景,在公共服务平台上拓展“产业链能源消耗全景图、重点企业碳排放监管、重大项目推进、绿色制造体系申报”等服务,提升能耗与碳排放的数字化管理、网络化协同、智能化管控水平。(市发改委、工信局、生态环境局、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推动“工业互联网 绿色低碳”示范。建设工业互联网绿色低碳示范试点。探索企业级、园区级、行业级、区域级等多层次多场景的工业互联网绿色低碳示范建设,重点推动漳州高新区、古雷开发区、金峰开发区、漳州台商投资区等重点产业集聚区示范应用“工业互联网 绿色低碳”解决方案。推动产业链数字化协同,鼓励重点行业龙头企业推广数字化供应链体系管理,结合漳州市工业互联网转型促进中心,围绕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以“应用 产业”为抓手,提供数字化平台、系统解决方案、产品和服务,推动上下游企业及设备上云上平台,带动全产业链数字化能力提升。到2025年,力争创建2个省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获评省级工业互联网应用标杆企业超过10家,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项目库入选企业超过100家。(市发改委、科技局、工信局、国资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重点行动
(一)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
1.推动钢铁行业碳达峰。深化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严格落实产能置换政策,严禁违规新增钢铁产能,坚持以存量调整为主、增量发展为辅,淘汰落后产能和工艺装备。逐步建立产量约束机制,引导企业合理生产。促进产业集约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依托金峰开发区、漳州台商投资区产业优势,建设以三宝钢铁为中心的钢铁生产基地,以福欣不锈钢为主的不锈钢生产基地,以首钢凯西、凯景、统一马口铁为主的板材生产基地。延伸钢铁产业链,打造高附加值不锈钢精深加工产业链,推动品种结构升级,培育高强高韧、轻量化、长寿命、耐磨耐腐的低碳产品,提高绿色产品比重。着力优化行业用能结构,推动钢铁企业大量建设分布式光伏,消费可再生能源,加大余热余能梯级综合利用,全面应用能源管控中心,建立能源管理和碳排放管理协同的大数据平台。加快推进行业智能制造及两化融合,推广钢化联产,强化钢铁与化工、建材等行业耦合发展。全面实施节能降碳改造,推动非高炉炼铁技术应用,推行全废钢低碳绿色电炉工艺,提高废钢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推广应用铁水一罐到底、近终形连铸连轧等节能工艺,结合企业实际降低燃料比、铁钢比,提高球团矿使用比例。探索氢冶金、生物质碳冶金、二氧化碳捕集利用、钢铁烟气二氧化碳与污染物协同治理等前沿试点项目。到2025年,短流程炼钢占比进一步提高。到2030年,富氢碳循环高炉冶炼、氢基竖炉直接还原炼铁、碳捕集利用封存等技术取得突破应用,废钢资源循环利用水平达到全省前列。(市工信局、发改委、生态环境局、科技局、国资委、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推动建材行业碳达峰。严格落实平板玻璃行业产能置换政策,合理控制平板玻璃总产能区间,引导能耗高、排放大的低效产能有序退出。延伸发展绿色建筑新型墙体材料、智能节水轻量化卫生陶瓷产品、大规格陶瓷薄板砖、多功能陶瓷砖、建筑饰面石材制品、高端玻璃等产品。加快解决天然气气源、气价、电价等制约问题,加快推动重点陶瓷、玻璃企业开展“煤改气”“煤改电”工程,提高电气化水平。鼓励企业利用办公楼、生产车间等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充分利用余热余压发电,鼓励探索氢能安全利用,提升企业清洁能源自给能力。全面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强化平板玻璃、建筑陶瓷、卫生陶瓷等重点行业能效标杆引领,打造一批能效“领跑者”。鼓励企业应用全氧、富氧、电熔等工业窑炉节能技术,推广浮法玻璃一窑多线、陶瓷干法制粉等节能技术。加快玻璃熔窑窑外预热、窑炉氢能煅烧、陶瓷减薄、窑炉烟气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等前沿低碳技术研发应用。到2025年,平板玻璃、建筑陶瓷、卫生陶瓷等重点产品能效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到2030年,在玻璃、陶瓷等重点行业改造建设一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绿色低碳生产线,实现窑炉碳捕集利用封存技术产业化应用,单位产品能耗进一步降低。(市工信局、发改委、住建局、生态环境局、科技局、国资委、市场监管局、城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推动石化化工行业碳达峰。坚持炼化一体化发展方向,重点打造古雷石化基地,引导化工项目进区入园。按照“控炼少油多化”原则,推进中沙古雷乙烯项目、福海创原料适应性技改项目等优质项目建设,增强烯烃、芳烃等原料供应能力。积极承接台湾优质石化产业转移,延伸下游产业链,带动高性能树脂、高性能纤维、功能性涂料、新能源电池材料等化工新材料、高端石化产品、精细化学品行业发展。推进化工副产石膏制作建材材料,促进产业耦合发展。推动原料轻质化发展,鼓励采用可再生生物质、非载能原料、二氧化碳等低碳原料替代部分化石能源原料,增加天然气、乙烷、丙烷、轻烃等富氢原料进口量,提高低碳原料比重。实施清洁能源替代,推动企业与风电、光伏电、核电等清洁能源供应企业协作,提高清洁能源消纳比例。依托古雷开发区副产氢产能优势,探索布局建设工业副产气制氢项目。鼓励企业实施节能降碳改造,支持采用热泵、热夹点、热联合等技术,加强工艺余热、余压回收,实现能量梯级利用。鼓励实施可再生资源制取化学品、甲烷转化合成化学品。推广重质渣油清洁加工、原油直接裂解制乙烯、全废锅流程加压煤气化、新一代离子膜电解槽等技术与装备。加快研发合成气一步法制烯烃、乙醇等短流程合成技术,组织实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试点项目。到2025年,新建炼化一体化项目成品油产量占原油加工量比例大幅下降,原油一次加工装置产能利用率达到80以上。到2030年,合成气一步法制烯烃、乙醇等短流程合成技术实现规模化应用。(市发改委、工信局、生态环境局、科技局、国资委、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引导其他行业高质量发展。造纸行业重点实施林浆纸一体化,发展高档纸、特种纸和纸板产品以及高性能纸基功能性材料产业,延伸发展包装产业链。健全能源管理体系,逐步实现能源结构低碳化,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利用周边工业余热,协同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推广应用农林剩余物高效收集储运、低能耗蒸煮、生物质裂解和能源转化、多段逆流洗涤封闭筛选、污泥余热干燥等技术。完善废纸回收分类处理体系,逐步提升废纸回收利用率。食品加工行业重点发展功能食品、营养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鼓励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实施集中供热,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重点推动行业低碳科技创新,鼓励企业技改提升,优化生产工艺管理。支持企业智能制造,积极实施装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工,升级自动化生产线,完成数字化转型。装备制造行业突出高端化智能化发展,增强自主建线和系统集成能力,推动传统生产设施自动化、智能化改造。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智能化专用设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高端装备产业。积极开展一体化压铸成形、无模铸造、超高强钢热成形、异质材料焊接、轻质高强合金轻量化、激光热处理等先进近净成形工艺技术推广。鼓励开展抗疲劳制造、轻量化制造等节能节材工艺试点示范。电子信息行业围绕漳州城市大脑和“互联网 ”重点项目建设需求,重点发展特色专用芯片、柔性显示、LED等领域,加快研发物联网、工业控制软件和信息安全软件技术。强化集成电路、光电信息、新型电子元器件等重点产业集聚,推进多晶硅闭环制造工艺、先进拉晶技术、节能光纤预制及拉丝技术、印制电路板清洁生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市工信局、发改委、生态环境局、科技局、国资委、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低碳工业园区建设行动
1.产业布局聚集化。开展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科学编制新建产业园建设规划,合理布局产业,严格准入
文章来源于:http://www.wmaa.cn 城市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