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4-10-16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高新区管委会,市直各委、办、局(公司),市属各高等院校,自贸区福州片区管委会:
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将《“生态福地美丽福州”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福州市人民政府
2024年10月16日
“生态福地美丽福州”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部署,扎实推进美丽福州建设,根据《“生态福地美丽福州”建设规划纲要(2023—2035年)》要求,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工作目标
持续优化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加快推进全市绿色低碳转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保护修复,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
到2025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福州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绿色低碳发展实现突破。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得到有效控制,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现突破,单位GDP能耗较2020年下降14,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20年下降19.5。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主要流域Ⅰ—Ⅲ类水质比例达到100,国控断面Ⅱ类以上水质比例力争达到66.7,小流域达到或好于Ⅲ类水质比例保持95以上,县级城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近岸海域优良(一、二类)水质比例完成省下达指标,城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不高于18.6微克/立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继续保持全国省会城市前列,生态系统得到有效维护;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健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提升,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6,城镇新建建筑中星级绿色建筑占比达到40,市建成区满足海绵城市标准的面积高于50。福州市主城区的鼓楼区、台江区、仓山区、晋安区、马尾区和长乐区率先达到美丽城市目标(试行)要求,美丽乡村建成比例达到20,建成闽江、敖江等4条美丽河湖,8个湾区全部建成省级美丽海湾,福州滨海新城岸段、福州鉴江半岛—黄岐半岛东部海域建成国家级美丽海湾,力争4个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建成美丽园区。
到2027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福州建设成效显著。绿色生产生活方式逐步构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深度推进,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逐步下降。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地表水I—II类水质比例稳中有进,闽江流域干流国控断面水质全面达到Ⅱ类及以上,小流域达到或好于Ⅲ类水质比例保持95以上,消除大部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比例达到90,城市PM2.5年均浓度不高于18微克/立方米。城市绿色竞争力、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进一步提升,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基本构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稳步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提升,城市建成区公园绿地服务半径基本实现全覆盖,城镇新建建筑中星级绿色建筑占比达到45,市建成区满足海绵城市标准的面积高于55。福清市、闽侯县和连江县达到美丽城市目标(试行)要求,美丽河湖建成率和美丽乡村整县建成比例均达到50,兴化湾、福清湾力争建成国家级美丽海湾,美丽园区建成率达到40左右,美丽福州建设形成一批示范样板。
二、低碳协同活力强劲的绿色发展样板建设行动
(一)传统产业升级改造行动。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工程,严守环保、安全、技术、能耗、效益等标准,以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橡胶、有色金属、平板玻璃、纺织等行业为重点,实施绿色低碳改造工程,建设固废资源化循环利用项目,持续提升传统产业含“绿”值和降低含“碳”值。依托骨干企业大力开发面向电子信息、高端装备、食品加工、化纤纺织、医药制造等产业的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自动化生产线成套装备;鼓励发展智能家居设备、智能机器人、智能车载设备、智能医疗设备、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大屏设备、智能安防设备等产品。推动重点领域采用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改造提升自动化生产线、智能化物流车间等生产系统,分步骤、分层次开展智能制造应用示范,全面开展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和智能制造示范工厂项目建设。现有传统产业力争2025年前达到国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等按职责分工,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二)绿色产业培育发展行动。持续推进绿色制造工程,推行清洁生产,引导冶金建材、石油化工、轻工纺织等重点行业,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清洁生产技术装备实施升级改造。培育壮大先进绿色制造业,围绕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电机产品、通信设备等产业开展高端智能再制造试点,加大对高端智能再制造试点推广应用。加快培育优质数字创新企业,拓展数字产业化未来新赛道,推动数字经济产业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产业数字化转型。建设若干个总部经济区或集聚区,打造一批总部企业聚集、科技含量高、现代服务业发达、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总部经济区。至2025年,数字经济规模占GDP比重达50以上。〔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数据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三)碳达峰落实行动。推动电力、化工等重点用能行业、重点控排企业制定碳达峰工作方案。持续推进工业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实施技术技能提升工程,重点实施工业电机、内燃机、锅炉等重点用能设备能效提升计划,从源头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工程,提升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例。重点推进福州兴化湾海上风电项目开发,优化电力布局和提高清洁能源比重,推动能源领域协同增效。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高到32。推进装配式建筑项目开工建设,合理布局装配式建筑产业,积极创建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实施道路畅通工程,大力推进“公交优先”客运体系。协同推进多领域低碳试点建设。(责任单位: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
三、绿色和谐生态宜居的美丽城镇标杆建设行动
(四)美丽蓝天守护行动。完善扬尘控制网格化管理机制,探索扬尘污染智能监管模式。加强预湿和喷淋抑尘措施和施工现场封闭措施管理。城市出入口及城市周边重要干线公路路段清扫作业全部实现机械化清扫,完善扬尘在线监测设施和监控设施,加强码头扬尘污染治理,实施干散货码头扬尘综合整治。推动福州港罗源湾港区疏港铁路建设。严格落实轻型汽车和城市重型柴油车辆实施国六排放标准。深化推进清洁柴油车(机)行动,逐步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汽车,开展全市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排放整治工作。加大油烟超标排放、违法露天烧烤等行为的监管执法力度。完善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有效应对轻污染天气。强化城市噪声管理。到2027年,实现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不高于18微克/立方米,县级城市细颗粒物浓度力争接近15微克/立方米,O3浓度稳中有降,全市声环境功能区夜间达标率保持在90以上。〔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城管委、市住建局、市发改委、市交通局等按职责分工,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五)水环境综合治理行动。加快城市生活污水管网建设和改造,全面推进市政排水管网及居民小区、公共建筑、企事业单位内部排水管网错接混接改造、雨污分流改造和破损管网更新修复,消除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管网空白区。推进城镇截污纳管和雨污分流,巩固城区黑臭水体整治成效。福清市率先全面消除黑臭水体,全面推进连江县城市内河水体整治。加强河道问题巡查执法和联合防控。推进流域精细化管理。强化“河长制”“河长日”落实,及时发现并查处河道“四乱”问题,对水岸垃圾、河岸侵占、河道乱采、设施破损等问题加强执法。推进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优化排污口布局。结合群众亲水需求,因地制宜推进硬化河岸改造、河岸生态缓冲带保护修复,开展河口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实现“人水和谐”,打造亲水岸段。到2025年,福州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75(福清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70),全面消除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中心城区(鼓楼区、台江区、仓山区、晋安区、马尾区、长乐区)实现生活污水收集市政管网基本全覆盖;到2027年,福清市、闽侯县和连江县实现建成区生活污水收集市政管网基本全覆盖,其他县区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成效显著。〔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等按职责分工,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六)无废城市建设行动。探索实施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持续推进清洁生产。推进建筑垃圾源头减量、分类,建立有序的建筑垃圾消纳处置体系。全面实施城市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推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推广“三端四定”模式,完善固废分类智慧管理平台建设,鼓励微型垃圾资源化项目。继续推进餐厨垃圾集中处置设施建设。提高废塑料的回收利用水平,建立涵盖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的废塑料源头减量机制。实施监督快递行业落实国家快递绿色包装标准,推进快递包装减量化、绿色化、可循环。制定再生资源回收目录,降低再生资源回收成本。完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配套建设,探索制定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标准。至2025年,城区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60以上,力争城市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无害化处置率保持100。〔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等按职责分工,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七)城市品质提升行动。传承福州城市传统山水格局,塑造闽江、乌龙江两大滨水景观带,引导城市景观格局从“小山水”走向“大山海”。构筑连通山海的景观网络,构建中心城区“一环众山护榕城、两廊两湾连山海、双轴贯通融古今、四区十片显特质”的总体景观结构。创建生态旅游、民俗文化、休闲运动、电子信息、特色制造、科技教育等特色小镇(城)。构建“两环、一带、两廊、十楔、十四群”的绿地系统布局,初步形成城绿协调的有机网络系统。结合“两江四岸”整体品质提升,提升滨江公园的景观绿化。结合山体生态修复、郊野生态公园建设,提高绿地生态功能和休闲服务功能。按照主要公园绿地1公里的服务半径推进公园建设,构建完善的绿地系统,实现推窗见绿、出门见景。到2025年,城市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不低于96。〔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发改委、市水利局、市园林中心、市生态环境局、市文旅局等按职责分工,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八)绿色交通出行提升行动。发展智能交通,推动不同运输方式合理分工、有效衔接,降低空载率和不合理客货运周转量。打造“海丝”国际枢纽机场和枢纽港口。优化城市道路功能和路网结构,开展道路微改造、辅道改造,引导投用智慧停车系统。打造以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为骨干、以常规公交为支撑、出租车为补充、多样化慢行交通为延伸的综合性公共交通体系。积极扩大电力、氢能、先进生物液体燃料等新能源、清洁能源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加快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打造绿色公路、绿色铁路、绿色航道、绿色港口、绿色空港及绿色枢纽场站。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到2025年,主城区(鼓楼区、台江区、仓山区、晋安区、马尾区、长乐区)公交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45以上,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81,县城不低于60;到2027年,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82,福清市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5以上,其他县城不低于65。市区建成区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80以上,新能源城市公共汽电车比例达到95,新增物流配送、轻型环卫等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80。〔责任单位:市交通局、市发改委、市应急管理局、市城管委等按职责分工,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九)绿色建筑推广普及行动。推进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持续推动老旧市政基础设施节能降碳改造,鼓励智能光伏与绿色建筑融合创新发展。推广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应用。大力发展适应福州资源禀赋和需求的可再生能源,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地热能、生物质能、空气源
文章来源于:http://www.wmaa.cn 城市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