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美丽河湖建设行动。开展“三江两溪”美丽河湖建设,“一河一策”制定美丽河湖建设实施方案,打造各具特色的美丽河湖。提升河湖自然生态景观,营造亲水空间,满足公众的景观、休闲等亲水需求。闽江(福州段)重点开展上游畜禽、水产养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沿线实施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行动,推进河岸缓冲带保护修复,结合“两江四岸”品质提升工程,打造“闽江之心”最美滨江会客厅。围绕饮用水源地保护,持续推进敖江排污口整治,抓好城区城镇生活污水治理、规范养殖业等问题,强化山仔水库水华风险防控,开展河口湿地生态修复,建设敖江全流域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典范。推动龙江流域水系综合治理和闽侯溪源江、罗源起步溪水系提升工程。到2025年,打造美丽河湖建设样板,建成闽江、敖江、龙江、虎溪等美丽河湖;到2027年,全市美丽河湖建成率达到50左右。〔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水利局、市住建局、市文旅局等按职责分工,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二十四)水生态环境质量提升行动。开展生活污水提质增效攻坚行动,加快城中村、老旧城区、城乡结合部的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实施混错接、漏接、老旧破损管网更新修复,强化城镇污水收集管网等设施的改扩建和运营维护。深化工业污染源治理,全面推进清洁生产改造或清洁化改造,完善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加强养殖业污染治理,健全种养循环发展机制,持续开展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规范鳗鱼、牛蛙等淡水养殖,加快推进水口库区网箱养殖分阶段清退工作。深入实施河湖水系连通,积极开展小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五年行动计划,推进永泰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试点,优先开展福清市、长乐区等人口较为集中的沿海平原地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巩固提升城区黑臭水体治理成效,统筹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到2025年,全市主要流域国、省控断面Ⅲ类及以上优良水质比例达100,地表水优于Ⅱ类的“好水”比例力争达66.7,闽江流域干流国控断面水质全部实现Ⅱ类及以上,小流域水质优良比例保持95以上,县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到2027年,地表水优于Ⅱ类的“好水”比例稳中有进,闽江流域干流国控断面水质全面保持Ⅱ类及以上,小流域水质优良比例保持稳定,稳定消除城市黑臭水体,消除大部分农村黑臭水体。〔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等按职责分工,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二十五)防洪排涝治理行动。实施闽江干流防洪提升工程(福州段),开展病险水库加固工程,推进敖江、龙江、大樟溪、淘江等流域防洪治理。建设沿海防台防潮基础设施,加快实施海堤加固及生态化改造。加强城市内涝防治,实施江北城区山洪防治及生态补水标志性工程,推动城区水系联排联调科学调度系统迭代升级,加大雨水管网和泵站设施改建力度,完善排水管网及设施建设,开展城区水系连通、河道通畅治理工程。到2025年,闽江、敖江、龙江及重要支流的重点河段堤防达标率达76以上;到2027年,重点流域重点河段堤防达标率达80以上。〔责任单位:市水利局、市住建局等按职责分工,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二十六)河湖风险防控行动。加强污染源监控系统、排污口监控系统、断面水质监测系统、水生态环境预警系统建设。加强对道路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管理,落实水源保护区及周边沿线公路等必要的隔离和防护设施建设。制定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以石油石化、化工、医药、纺织、印染、化纤、危化品、涉重金属和危废等类型企业为重点,建立健全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加强河湖周边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督促企业规范危险化学品运输行为。全面实施重点河流“一河一策一图”。严密监控山仔、东张等富营养化指数较高的湖库水质和藻密度动态变化情况,到2025年,山仔、东张等发生过水华的库区,建立水华防控常态化监测机制。〔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应急管理局、市交通局等按职责分工,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六、人海和谐滩净海碧的美丽海湾标杆建设行动
(二十七)海湾污染防治行动。全面推进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建立“一口一档”的入海排污口动态管理台账。加强沿岸直排海污染源整治,清理非法或设置不合理入海排污口,对未稳定达标排放的入海排污口进行深度治理,“一口一策”持续推进重点海域入海排污口溯源整治。深入实施入海沟渠“除黑消劣减氮”专项行动。充分利用省、市生态云平台,推动海洋环境监管子系统建设,增强对人海排口污染源、海漂垃圾等近岸海域污染实时监管能力,进一步提高海洋数字化智能监管能力。深化闽江、敖江、龙江等3条主要入海河流,占泽溪等入海小流域综合治理。持续开展入海河流消劣巩固行动,“一河一策”开展精准综合整治。因地制宜加强总氮总磷排放控制,实施入海河流总氮总磷削减工程。到2025年,入海河流国控断面总氮浓度低于2020年水平,省控及以上河流入海断面水质全面消除劣V类。加强污染物排放监测和监管,全面推进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工作。严格执行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大监管与治理。实施船舶水污染物分类管理,推进“船—港—城”全过程协同管理。加快清退海域超规划养殖,推进海上养殖转型升级。加强工厂化养殖尾水排放监测,完成提水式海水养殖池塘尾水治理,加大海水养殖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的监管力度。加强养殖环境污染治理和监管,推行渔排渔港“门前三包”和渔业废弃包装袋(桶)回收制度。加快推进海上养殖转型升级,推广环保型全塑胶渔排和深水抗风浪网箱。〔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水利局、市海洋与渔业局、福州海事局、市农业农村局、福州港口发展中心等按职责分工,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二十八)海湾生态保护修复行动。建立低效用海退出机制,除国家重大项目外,不再新增围填海,落实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清单处理方案。实施滨海新城海岸带保护修复,实施海堤除险加固,优化提升海岸带防潮御浪、固堤护岸的减灾功能和海岸防护工程的生态功能。加强沿海地方区域标志性关键物种及栖息地的调查和保护监管。严格控制海洋捕捞强度,认真落实伏季休渔制度和监管执法,依法清理取缔涉渔“三无”船舶。加强渔业资源调查监测,强化渔业资源养护,实施大黄鱼等水生生物经济物种、地方特有物种和珍稀濒危物种的增殖放流。推进福清东瀚海域美源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推进连江黄岐人工渔礁项目建设。保护海蚌、中国鲎、大黄鱼、黑脸琵鹭、中华燕鸥(黑嘴端凤头燕鸥)、勺嘴鹬、黄嘴白鹭和绿海龟等珍稀濒危物种,重点实施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救护。因地制宜地采取红树林栽种、渔业增殖放流、建设人工鱼礁等保护与修复措施。在罗源、连江等地开展海湾碳汇能力核算和提升、海水养殖增汇试点工作,探索建立蓝色碳汇交易机制。开展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修复提升受损基干林带,更新改造老化基干带,填平补齐基干林带缺口。到2025年,营造红树林222公顷,修复现有红树林40公顷;到2027年,力争建成2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责任单位:市海洋与渔业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林业局等按职责分工,马尾区、长乐区、福清市、连江县、罗源县政府)
(二十九)亲海环境品质提升行动。沿海县(市)区初步建成“海上环卫”队伍。构建完整的海漂垃圾收集、打捞、运输、处理体系。开展岸滩垃圾管理,充分衔接陆域环卫,实现岸滩、河流入海口和近岸海域垃圾治理常态化、网格化和动态化。因地制宜拓展公众亲水岸滩岸线,开展砂质岸滩和亲水岸线整治与修复。推进休闲渔业、海上垂钓、海岛观光、民俗文化风情体验、海洋特色文化等多元化的亲海空间建设。推动罗源县牛澳开展海上牧场旅游观光项目,连江筱埕滨海区域开展滨海度假区建设项目建设;整合下沙滨海旅游度假区,漳港仙岐、沙尾、南澳等沙滩资源,建设滨海旅游度假带。到2025年,整治修复岸线长度17千米,公众亲海岸滩长度达到41.14千米,实现重点岸段无明显可见垃圾。长乐区、连江县各建成至少1处滨海沙滩景观带。(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林业局、市文旅局等按职责分工,马尾区、长乐区、福清市、连江县、罗源县政府)
(三十)海湾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响应行动。加强福州江阴港城经济区、福州市可门港经济区化工新材料产业园和沿海石化、化工、冶炼等行业企业的环境执法检查,开展涉及危化品运输的港口码头风险源排查评估,强化涉海风险源头防控,建设海上溢油及危化品事故应急设备库,扩充应急物资和防护装备,完善海洋风险应急管理体系。防范海上溢油及危险化学品泄漏对近岸海域污染风险,开展海上溢油及危险化学品泄漏污染近岸海域风险评估,防范溢油等污染事故发生。加强海上溢油及危险化学品泄漏对事故发生区及毗邻海域影响的环境监测,持续提升污染事故应急处置能力。继续推进互花米草整治工程,以闽江口、罗源湾、东湖湿地为治理区,因地制宜采用合理整治方案,逐步推进福清湾、敖江口等海域互花米草整治。(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海洋与渔业局、市工信局、市应急管理局、市林业局、福州海事局等按职责分工,马尾区、长乐区、福清市、连江县、罗源县政府)
(三十一)美丽海湾典型样板建设行动。围绕《福州市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发展目标,巩固深化闽江口海域综合治理成果,实施罗源湾、闽江口、福清湾、兴化湾等重点海湾综合治理,持续改善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打造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丽海湾。因地制宜推进长乐东部海域湾区、鉴江半岛—黄岐半岛东部海域湾区的美丽海湾建设,加强海湾生态环境常态化监测监管。到2025年,福州8个美丽海湾全部建成省级美丽海湾,福州滨海新城岸段、福州鉴江半岛—黄岐半岛东部海域建成国家级美丽海湾;到2027年,兴化湾力争建成国家级美丽海湾。(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按职责分工,马尾区、长乐区、福清市、连江县、罗源县政府)
七、集约循环低碳智慧的美丽园区标杆建设行动
(三十二)现代产业和谐集聚高地建设行动。推进全市五大产业板块结合区域特色,打造不同类型美丽园区,原则上不再新增化工园区。引导生态低碳产业板块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休闲旅游,高端服务业板块打造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品质、高层次的现代产城融合区;高端制造业板块打造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研发生产基地;港产城联动板块培育发展海洋经济;临港大工业板块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临港产业集聚区。到2025年,全市美丽园区的建设比例不低于20。福州江阴港城经济区、元洪投资区争创全省首批美丽园区。鼓励可门港经济开发区等市级园区开展美丽园区建设。〔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三十三)园区配套设施建设行动。加快园区污水处理、集中供热、供气、高端铸造、环保电镀、表面处理等生产配套设施建设。推进基础类园区基础设施和公用配套设施建设,标准类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提升,创新类园区实施产业升级工程。通过园区绿化、道路遮阴等绿化工程,提升园区绿化覆盖率,到2025年,工业园区绿地率控制在15以上。〔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园林中心等按职责分工,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三十四)“污水零直
文章来源于:http://www.wmaa.cn 城市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