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绿色生态社区建设行动。新建社区因地制宜采用被动式设计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采光通风,合理选用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开展街巷微整治、空间微改造、景观微更新“三微行动”,推进地下空间分层开发利用。推动水、电、气、路灯等配套基础设施绿色化,普及节能照明、节水器具。建立社区碳排放管理体系,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服务模式。合理布局便捷回收设施,科学配置社区垃圾收集系统。保护自然景观,维护社区生态系统平衡,推行立体式绿化,最大限度提高社区绿视率。〔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建局、市园林中心、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十一)安全韧性城市建设行动。及时修订城市基础设施设计和建设标准。打造城市生命线系统,加强城市管网、排水防涝、道路、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针对重点防洪涝区域实施排水管网升级改造,合理规划建设雨洪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城市生态廊道系统,按照通风廊道、降温节点、通风口的建设模式,逐步建设10条城市风道,构建福州市“一轴十廊、一门多点”的通风格局。建设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完善应急感知、应急通信、应急指挥等网络建设,实现市级指挥中心—县级指挥中心—应急现场多级指挥联动调度。建立和完善保障重大基础设施正常运行的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系统。向大中型水利工程提供暴雨、旱涝、风暴潮和海浪等预警,向通信及输电系统提供高温、冰雪、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预警,向城市生命线系统提供内涝、高温、冰冻的动态信息和温度剧变的预警,向交通运输和海洋渔业等部门提供台风、雷电、浓雾、暴雨、洪水、冰雪、风暴潮、海浪等灾害的预警。到2025年,城市建成区满足海绵城市标准的面积高于50;到2027年,城市建成区满足海绵城市标准的面积高于62。对城市在建工程、低洼易涝点、地下商场、地下车库、地下通道、立交涵洞、轨道交通等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提升城市重点区域自然灾害应对能力。加强已有生物防火林带的抚育管护,提高林带质量,有效发挥阻隔森林火灾作用。〔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市应急管理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水利局等按职责分工,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四、生态富民业兴绿盈的美丽乡村标杆建设行动
(十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能力提升行动。以转型融合城郊类、集聚提升中心类、保护开发特色类村庄以及乡村振兴试点为重点,因地制宜、合理选择技术路线,推进实施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工程。持续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回头看”,对非正常运行的设施,有序分批实施提升改造。加强农村改厕与生活污水治理有机衔接,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推动卫生厕所改造与生活污水治理一体化建设。暂时无法同步建设的,应建立厕所粪污收集、储存、资源化利用体系。到2025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75,设施稳定运行率达到90以上;到2027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80。〔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健委等按职责分工,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十三)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行动。开展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以发展集中连片规模化供水工程为主,小型供水工程为辅的农村供水体系,逐步实现城乡供水同质同管。针对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体污染问题和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持续开展专项排查整治,巩固“千吨万人”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成效。对于城镇集中式供水的水源地,推进饮用水水源、供水单位供水和用户水龙头水质状况的全链条式监测评估。推进一闸三线相关水源保护区划定。推动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范围划定和规范化建设。推进马尾区、长乐区备用水源建设和水源环境问题整治。强化东张水库、山仔水库等湖库型水源地藻类防控,落实控源、截污、清淤、活流措施。到2025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9.9。〔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市卫健委、市农业农村局等按职责分工,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十四)种植养殖业绿色循环发展促进行动。县域分区分类建立完善安全利用技术库和农作物种植正负面清单,制定严格管控类耕地用途清单,实施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等措施,实施复垦农用地的生态型治理修复工程。实施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行动,增施有机肥,推广种植绿肥还田,持续开展化肥减量增效、农药减量控害。以闽江、敖江、龙江和大樟溪等4条流域为重点,组织实施一批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程。推广国家标准地膜,积极探索推广全生物降解地膜和加厚地膜,健全废旧地膜回收体系,推动地膜科学使用和回收工作。实施畜禽粪污源化利用提升工程,改造升级畜禽粪污收储运、处理利用、臭气净化及信息化监管设施设备,建设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加大闽江水口水库保护力度,严格限制库区新增水产养殖。逐步退出投饵网箱养殖,积极推动养鳗行业整治,新(改、扩)建鳗鲡工业化养殖单位养殖水面面积基准排水量不高于130立方米/(亩·天)。推动建立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示范点,积极创建“美丽牧场”。到2025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大于93,废旧农膜回收率不低于85,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3以上,化肥使用总量(折纯量)不超过67680吨,农药使用总量(折纯量)不超过2413吨,鳗鲡工厂化养殖达标排放。到2027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5,畜牧大县福清市与闽侯县各新增种养结合示范区2个。〔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海洋与渔业局等按职责分工,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十五)乡村地域特色风貌提升行动。提升中心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尊重原住居民生活形态和生活习惯,凸显保护开发特色村自然历史文化特色。实施以特色古厝、古楼城堡等为主体的传统风貌建筑保护项目。新建或修缮农房时,引导其屋顶、山墙、墙体、门窗、勒脚、庭院、色彩、材质等“八要素”与村居整体环境协调,充分展现明清石厝、畲族木质建筑、侨乡风情等地域村庄特色。持续开展村庄绿化行动,以建设森林村庄为载体,充分利用乡村“四旁四地”植绿添彩,营造乡村风景林,建设乡村公园。内陆永泰、闽清等区县,发挥生态优势,打造生态宜居乡村。沿海长乐区、福清市、连江县、罗源县发挥海洋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美丽滨海渔村。到2025年,全市80行政村达到“绿盈乡村”创建标准,美丽乡村整县建成比例达到20左右;到2027年,美丽乡村整县建成比例达到50。〔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市文旅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物局、市名城委、市生态环境局、市林业局等按职责分工,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十六)生态农产品促进发展行动。发展橄榄、枇杷、食用菌、李果等特色产业,培育一批农业产业、“一村一品”专业村。提升福州茉莉花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扩展福州橄榄、福州鱼丸、连江鲍鱼、永泰李梅、福清一都枇杷、罗源秀珍菇、长乐青山龙眼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围绕茶叶、水果、蔬菜、食用菌、畜禽、水产等优势特色产业,开展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配套建设加工副产物收集、运输和处理设施。推进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绿色转型。到2025年,新培育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110个以上,新增省级著名品牌10个以上;到2027年,新培育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40个以上,新增省级著名品牌4个以上。〔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发改委、市海洋与渔业局、市林业局、市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十七)农林牧渔业增汇固碳行动。有序发展滩涂和浅海贝藻类养殖,优化贝藻类混养结构,逐步开发深远海养殖空间,增加渔业碳汇潜力。综合采取留草(种树)、间作、套种、疏水、筑路、培土等措施,建设绿色碳汇型茶园。运用保护性耕作、合理轮作、增施有机肥、施用生物质碳等措施,提升农田土壤固碳能力。实施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开展天然林与生态公益林保护修复、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科学推进退化林、低产低效林抚育、改造,提升林业碳汇增量。〔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市海洋与渔业局、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五、水清岸绿文盛景美的美丽河湖标杆建设行动
(十八)流域水源涵养提升行动。持续压缩水土流失斑存量,继续开展永泰县、闽清县等水土流失集中治理。建立重要水源涵养功能区基础信息台账,限制各种损害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的人为活动,开展重要水源涵养区评估。持续推进永泰县、闽清县、闽侯县等西部山地水源涵养林建设,开展封山育林、中幼林抚育、松林改造和低质低效林改造等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实施闽江、大樟溪两岸森林生态修复和森林质量提升,持续做好坡耕地、茶果园水土综合治理,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和废弃矿山整治。到2025年,实施低质低效林和疏林地改造2.33万公顷,全市水土保持率达到93.38。〔责任单位:市水利局、市林业局、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按职责分工,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十九)水资源配置优化行动。推进重大引调水工程建设,建成福建省平潭及闽江口水资源配置(一闸三线)工程(福州段),提速推进闽江口城市水资源配置(一库三线)标志性工程,建设一批跨流域跨区域骨干输水通道。加强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加快霍口水库、昌西水库建设,因地制宜推进一批小型水库建设,大幅提升一批城镇的水源保障能力。加快集中供水水源地及管网建设,推动县级城市和重要城镇实现多水源供水。〔责任单位:市水利局等按职责分工,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二十)水资源节约利用行动。建设区域节水型社会,加快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建设节水型工业园区,推进产业园区用水系统集成优化,在电力、化工、石化、钢铁等企业打造海水淡化试点项目。推进福清东张等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进行规模养殖场节水改造和建设。建设再生水和雨水集蓄利用设施,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综合利用工程。加强城镇供水管网检漏和更新改造,推进城镇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建立精细化管理平台和漏损管控体系,进一步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到2025年,福州市城区力争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马尾区、长乐区、福清市、永泰县、连江县、闽清县、罗源县达到节水型社会标准,福州市六城区及福清市再生水利用率超过25,全市万元GDP用水量不超过19立方米;到2027年,进一步扩大节水型城市建设,马尾区、闽侯县达到节水型社会,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超过28,万元GDP用水量不超过18.2立方米。〔责任单位:市水利局、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住建局、市商务局等按职责分工,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二十一)河湖生态流量保障行动。制定出台闽江、敖江、龙江等重要河湖的生态流量保障实施方案,明确河湖生态基流保障目标。按照退出、整改、完善三类实施水电站分类整治,推进连江县、罗源县等县区农村水电绿色改造。完善闽江、敖江、龙江干流和主要支流控制性水利水电工程的调度管理,针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的闽江下游、龙江等流域,通过强化节水、生态用水配置、上中游水库群联合调度、生态补水等措施,逐步退还被挤占的生态用水。到2025年,生态流量管理措施全面落实,闽江干流、大樟溪、敖江等重要河流生态流量监测断面生态需水满足率达75以上;到2027年,重要河流生态需水满足率达80以上。〔责任单位:市水利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等按职责分工,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二十二)河湖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行动。划定主要流域和西湖、山仔水库、东张水库等重点湖库和全市17个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重点区域河湖生态缓冲带,强化河湖岸线用途管制。开展河湖岸带受损情况排查,结合生态沟渠、入湖河口污染拦截净化前置库、湿地建设
文章来源于:http://www.wmaa.cn 城市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