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城市网 > 唐山城市 > 正文

风光14GW!河北唐山市发布国家碳达峰试点

日期:2024/7/2 10:57:38 浏览:

3.加强清洁能源利用。鼓励可再生能源与绿色建筑融合创新发展,推广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开展整县屋顶光伏开发试点。加快发展高层建筑太阳能热水应用技术,推广热泵系统建筑应用,鼓励具备条件的建筑工程应用太阳能光伏系统。推动供暖管网改造与清洁能源利用,推行多热源联网转型,健全多能源互补供热体系,积极探索工业余热、太阳能、地热等低碳供热技术,促进清洁供热高质量发展。

4.推进农业农村低碳建设。深入开展农村绿色低碳住房建设试点,推进既有农村住房节能改造。优化农村用能结构,鼓励采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持续推进农村地区清洁取暖,因地制宜选择适宜清洁取暖方式。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生产散煤清洁能源替代工作。建立健全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的农业农村金融制度,“三农”资金利用要与化肥农药减量、秸秆利用、地膜回收、清洁能源利用等相关联。

(七)发展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

1.推进产业园区循环化发展。深入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以钢铁、焦化、铸造、建材、化工、工业涂装、电镀等行业为重点,开展全流程清洁化、循环化、低碳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推进电力、钢铁、建材等重点行业减污降碳行动,实施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降碳减污。推进园区工业余压余热、废气废液废渣资源化利用,推广集中供气供热,实现园区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和废物“零排放”,全面提高园区资源产出率搭建公共基础设施和物质流管理服务平台,创新组织形式和管理机制,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模式。到2030年,省级以上重点产业园区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

2.加强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加快我市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促进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工业固体废弃物源头减量,围绕钢铁、建材、石化化工、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开展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创建;力争钢铁、水泥、平板玻璃行业重点企业全部达到绿色工厂标准。以煤矸石、粉煤灰、尾矿(共伴生矿)冶炼渣、工业副产石膏、化工废渣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为重点,支持大掺量、规模化、高值化利用。到2025年,新增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处置率达到95;到2030年,综合利用处置率进一步提高。

3.推进再生资源高效利用。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合理布局建设“交投点、中转站、分拣中心”三级回收体系,推进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支持金属冶炼等龙头骨干企业与再生资源回收加工企业合作,建设一批大型一体化废钢铁、废纸、废旧轮胎、废塑料等绿色分拣加工配送中心和废旧动力电池回收中心。推行“互联网 回收”模式,推广智能回收终端,培育新型商业模式。以铅蓄电池、动力电池、电器电子产品为重点,推行生产企业“逆向回收”等模式。积极推进退役动力电池、风电机组叶片、光伏组件等新兴产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促进机电产品、工程机械等领域再制造产业发展,加强再制造产品认证与推广应用。提高再生塑料在汽车、电器电子、纺织等领域的使用比例。支持再生资源高值化利用产业园区建设,鼓励小微企业入园发展。到2025年,主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量比2020年增长10以上;到2030年,比2025年增长8以上。

4.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合理设置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规范细化垃圾分类标识,推进现有不规范生活垃圾转运站升级改造,按规范建设有害垃圾贮存点。加快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全域覆盖,合理布局飞灰处置设施建设,至少建设1座飞灰填埋处理设施。加快关停全市11座生活垃圾填埋场,实现全市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收运处置体系全覆盖。持续开展入海河流和近岸海域垃圾综合治理,实现岸滩、入海河流和海洋垃圾常态化防治。严格执行限制商品过度包装强制性标准,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稳步推进厨余垃圾处理设施能力建设,加强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推进污泥资源化利用。到2025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基本健全,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达到60以上。到2030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进一步提高。

四、科技创新

(一)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

围绕唐山市“4 4 N”现代化产业链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关键应用技术需求,推进钢铁、化工、建材等重点产业低碳工艺流程变革和清洁生产技术研发。依托高校和企业研发机构,开展钢铁冶金低碳工艺、钢铁行业碳负排技术基础研究攻关。在新型节能材料、高效节能电机及拖动设备、余热余压利用、高效光伏电池及组件、高效储能、智能电网工程、氢能制运加、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轨道交通能量回收、新能源汽车能效提升等方面,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加快前沿技术谋划布局,有效推动“风光氢储”产业培育和迭代升级,形成创新发展新动力。深入推进电网、光电转换效率提升、氢能、储能等技术装备研发和规模化应用。加快低成本氢气制取、储运、加注和燃料电池等关键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积极推进全市CCUS试点技术研发与应用,探索相关技术在工业、建筑等领域规模化应用。

(二)部署重点行业低碳技术应用场景建设示范

在钢铁、电力、焦化、化工等碳排放重点行业打造清洁生产示范工程,着力建设国家级钢铁清洁生产示范基地。在钢铁、焦化行业实施制造流程界面运行优化技术示范,打造河钢集团(唐钢新区)非高炉炼铁技术应用示范场景,推进气基竖炉直接还原炼铁、熔融还原炼铁、富氢燃气炼铁等技术示范,支持焦化产业聚集区过程强化提质增效技术示范。结合煤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推进煤电机组节煤降耗改造、供热改造、灵活性改造“三改联动”技术示范;在曹妃甸、迁西、滦南、丰润及滦州开展生物质热电联产技术应用示范场景。依托大型苯精制项目建设,在化工产业园推进煤焦化高附加值深加工技术应用示范场景。

(三)实施绿色低碳领域科技开放合作工程

围绕我市绿色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发展目标及生态碳汇、CCUS等方向技术需求,从应用技术基础研究、关键应用技术攻关及科技成果转化三个方面,加强我市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与国内外有关机构合作交流,统筹推进区域科技创新合作,开展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攻关;加快绿色低碳领域国内外先进技术转移,强化科技卓越人才交流,促进绿色低碳领域国内外科技力量和成果向唐山市聚集与转换。建立与中关村管委会常态化对接沟通机制,聚焦碳达峰碳中和、节能环保、新能源与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和重点产业,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产业融通发展。充分发挥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和唐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唐山新城等辐射带动作用,引进京津绿色低碳领域科技成果和创新资源。鼓励我市高校、科研机构和相关企业与京津冀有关单位开展绿色低碳技术合作研发,共建创新平台。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国内先进地区和成渝、中部、东北等地区的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合作,分质利用全国科技资源,推动绿色低碳领域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技术转移转化、产业转型升级方面的深度合作交流。积极与国内外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资源聚集区建立合作关系,打造东北亚科技开放合作“重要窗口”,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国际科技合作。

(四)实施绿色低碳领域标杆科技企业塑造工程

围绕我市企业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能力提升需求,培育以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领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重点的绿色低碳领域标杆科技企业,分类精准开展绿色低碳企业孵化平台、绿色金融等科技服务,加快企业在绿色低碳创新领域提质扩量,整合创新资源,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绿色低碳创新联合体,构建全市重点产业绿色低碳创新技术战略联盟,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提升科技型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撑企业低碳转型发展。

(五)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

实施市“凤凰英才”计划,培养绿色低碳领域科技领军人才,多方面支持其领衔主持和自主组织实施重大科研项目。实施“靶向化”人才提质工程,提高领军人才的原始创造力。鼓励组建绿色低碳创新团队,绿色低碳青年人才培养。实施“导师制”青年人才培育工程,强化绿色低碳领域青年人才队伍的培养。大力引进我市绿色低碳领域急需的“高精尖缺”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实施“高精尖”人才招引工程、“凤还巢”人才回归工程、“京津冀”人才互联工程和“山海工程”,聚拢一批绿色低碳科技领军人才和优秀研究群体。建立绿色低碳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机制,健全评价体系,完善科技奖励制度,优化人才公共服务。

五、重点工程

初步统计,为支撑碳达峰试点城市建设目标的实现,唐山市提出节能降碳改造、绿色低碳先进技术、可再生能源开发、循环经济发展、环境基础设施等重大工程,共100个项目,预计总投资约888.80亿元。项目情况如下:

(一)节能降碳改造工程

实施整合重组装备升级、余热余压余能发电、节能降碳改造等工程,共42个项目,预计总投资约256.33亿元。

(二)绿色低碳先进技术工程

实施氢基竖炉、零碳熔炼炉、CO2捕集利用等工程,共7个项目,预计总投资约49.65亿元。

(三)可再生能源开发工程

实施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制氢等工程,共23个项目,预计总投资约276.34亿元。

(四)循环经济发展工程

实施固废综合利用、废旧物资循环利用、农林生物质资源化利用等工程,共19个项目,预计总投资约68.05亿元。

(五)环境基础设施工程

实施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为污水处理、中水回用、餐厨废弃物处理等工程,共3个项目,预计总投资8.83亿元。

(六)其他工程

实施燃料电池、加氢站、充换电基础设施、双碳管理平台等工程,共6个项目,预计总投资229.60亿元。

六、政策创新

(一)推进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建设

形成一套稳定的、质量可控的数据采集机制,建立整合优化的调查范围和对象确定方式、指标体系、核算方法体系,并加强培训指导,强化行业碳排放统计核算能力。依据“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原则,增强碳排放数据统计核算体系的公开性、系统性和准确性,建立钢铁、焦化行业企业级、工序级和产品级碳排放数据统计核算体系。准确监测、计量、核算钢铁全流程各工序、各排放源排放情况,实现碳排放的合理分摊及考核,为制定钢铁行业碳排放基准线配额提供技术支撑。

(二)研究建立健全重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与认证管理体系

从唐山市以钢铁等重工业为主的特点出发,建立符合实际的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与认证体系,制定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指南,鼓励建立产品碳足迹数据库,推进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与认证示范试点工作,提升唐山市碳足迹公共服务能力,丰富产品碳足迹在唐山市的应用场景。

(三)加强财政和税收政策保障

强化财政资源统筹,坚持资金投入同攻坚任务相匹配,为唐山市低碳发展建立常态化、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积极争取中央和省政策支持,并不断优化地方财政支持政策。有效发挥税收政策激励约束作用,落实绿色税收政策,通过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等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市场主体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实施绿色政府采购政策,实行节能产品、环境标志产品品目清单机制,对属于清单内品目且获得节能认证或者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实施优先采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文章来源于:http://www.wmaa.cn 城市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