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促进城乡建设低碳转型。建立建筑全生命周期能耗和碳排放约束机制,推动实施超低能耗建筑规模化发展、既有建筑规模化节能改造、建筑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等重点举措。推动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建筑节能低碳技术推广和应用。持续推进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等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节能低碳改造,构建绿色低碳的城市形态。优化建筑用能结构,加快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打造绿色低碳居住社区,推进绿色农房建设,加强农村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持续推进城市生态修复,提升生态碳汇能力。
(三)总体目标
把碳达峰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钢铁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
到2025年,唐山市碳达峰试点城市工作取得积极进展,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4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完成省下达目标,在钢铁产业低碳转型、能源与资源利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等领域初步形成一批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举措和改革经验,初步构建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机制,对全国老工业城市碳达峰工作的示范引领作用初步显现。
到2030年,唐山市试点城市确定的重点任务、重大工程、重要改革如期完成,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6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在2025年基础上继续大幅下降,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顺利实现,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并实现稳中有降,绿色生活方式成为公众自觉选择,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体系基本健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在钢铁等传统产业梯次达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和产城融合协调发展方面形成创新举措和改革经验,对全国其他老工业城市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四)具体指标
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格局构建取得积极进展。到2025年,产业结构、技术创新、空间布局等方面实现战略性调整优化,基本形成绿色低碳的现代工业体系,拥有一批产业链条完善、产品特色鲜明、区域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钢铁、焦化企业能效水平全部达到基准水平以上,达到标杆水平的产能比例分别超过30,电炉炼钢占比达到5左右,有力支撑唐山市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比重达到7.9以上。
能源消费结构更加清洁优化。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提升能源安全底线保障能力,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到2025年,煤炭、石油消费比重进一步下降,能源结构显著优化;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4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完成省下达目标。到2030年,能源消费结构更加清洁、高效,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6以上。
建设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绿色生活方式普遍推广。2030年前,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达到峰值,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效果显著,建筑节能、能效水平、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等大幅度提高。城市建设用能结构不断优化,建造方式更加清洁化、绿色化、智能化、低碳化,建筑品质和工程质量进一步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大幅改善;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普遍形成,绿色低碳运行初步实现。
绿色低碳运输方式深入发展。2025年,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重达到70以上;加快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绿色港口基本建成。到2030年,唐山市交通运输领域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初步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深入发展,环境友好程度明显改善,绿色治理能力显著增强。
科技创新硬实力显著提升。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高于“十三五”时期实际。持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只增不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逐步提高。开展能源资源基地零排放示范区研究,探索开展重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CCUS项目实现应用,加快建设大型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示范项目。到2030年,科技创新硬实力显著提升,以创新为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基本形成,基本建成环渤海地区具有钢铁特色的科技创新中心。
三、重点任务
作为典型的以钢铁为支柱产业的老工业城市,唐山承担着保障国家精品钢生产供应任务,实现碳达峰目标,要统筹考虑老工业城市自身绿色低碳转型的迫切需求,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能源转型与产业转型为核心抓手,全面推进工业、能源、交通、城乡建设等分领域、分行业碳达峰行动,探索出老工业城市绿色低碳转型新路径。
聚焦唐山碳达峰试点打造“老工业城市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示范区、钢铁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环渤海地区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引领区”的总体定位,提出推动钢铁行业尽早达峰、提升能源与资源利用效率、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其他重点工业低碳转型、促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推进城乡建设低碳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等七大重点任务。
(一)推动钢铁行业尽早达峰
1.大力推动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推进钢铁行业兼并重组,推动钢铁绿色转型,推广国家、省制造业先进绿色低碳工艺技术装备目录,开展能效对标达标改造。严控钢铁项目新增产能,严格执行产能置换相关政策,对在建钢铁项目能效水平低于行业能耗限额准入值的,按有关规定停工整改。建立以碳排放、污染物排放、能耗总量为依据的产量约束机制,探索实施钢铁行业以污控产、以煤定产。
2.持续优化钢铁企业布局。推进钢铁企业规模化、集团化发展,构建集团化管控、市场化运作、国际化发展的高效运行机制,构建以大型钢铁企业为支撑、新优专特企业为补充的梯次发展格局,提升全市钢铁产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形成以首钢(京唐、迁钢)、唐钢两家大型钢铁集团为主导,沿海、迁安、滦州、遵化(迁西)4大片区为支撑,8家产能规模达到500万吨左右的地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为重点的“248”钢铁产业格局。全面实施沿海、迁安、滦州、遵化(迁西)四大钢铁产业片区的低碳提升路径,加快钢铁企业整合搬迁项目建设。
3.建立健全产能产量“双控”机制。严控钢铁行业产能和产量规模,积极引导钢铁企业摒弃以量取胜的粗放发展方式,严禁新增钢铁产能,推进存量优化,合理控制粗钢产量。严格执行《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工信部〔2021〕46号),新、改、扩建项目实施产能置换。加快限制类工艺装备产能置换和升级改造,进一步提升先进产能占比。
4.构建废铁废钢回收利用体系。制定《唐山市废钢铁回收管理办法》,在市域范围内打造回收、加工、配送、流通体系,建立废钢废铁分级回收网络,按照回收归类标准制定废钢铁资源价格调控机制。建立废钢铁物流专管机制,制定废钢加工行业准入标准。到2030年,全市钢铁行业平均炼钢废钢比达到20以上。
5.推进电炉短流程炼钢产能替代。构建电炉钢产能置换比例优惠、电费优惠、停限产减免等有效促进发展短流程炼钢的相关政策引导机制。大力推进大型钢铁企业实施电弧炉炼钢产能置换高炉—转炉长流程产能。以首钢京唐等行业龙头企业为试点,建设高富氧炼铁、短流程炼钢示范工程。到2025年,电炉钢占比较2022年提高三个百分点以上。
6.加快钢铁产品提质上档。按照一企一策,支持精炼、冷轧、短流程项目建设,鼓励发展高铁用钢、汽车用钢、造船用钢、建筑用钢、模具钢、高速工具钢、电工钢、高级管线钢等高端材料,提升优质特殊品种钢材比重,强化量大、面广优势产品质量稳定性,打造“金字塔”型产品结构。
7.全面提升钢铁行业能效水平。推进氢基竖炉直接还原铁等非高炉炼铁等低碳冶金技术示范,推广铸轧一体化、低温轧制技术等炼钢、轧钢节能减排工艺技术;鼓励钢焦化联产,探索开展氢冶金、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一体化等试点示范;提高高炉炉料球团矿配比,推进富氢碳循环高炉冶炼、高炉“低焦比、高煤比冶炼技术”应用,强化能源管理的信息化、集约化。加快实施装备升级改造项目,提高自动化、智能化水平。重点推进东华钢铁、港陆钢铁、东海钢铁、鑫达钢铁、荣信钢铁、松汀钢铁等企业产能减量置换、装备升级改造项目建设,加快推广应用高温超高压及以上参数煤气发电机组,提高煤气发电、高炉煤气余压发电TRT(含BPRT)、烧结炼钢轧钢工序余热发电、干熄焦发电等设施发电效率,到2025年,达到能效标杆水平的产能比例超过30%。到2030年,实现高转长流程钢铁企业平均余热余能自发电率超过60。
8.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和综合利用率。以煤矸石、粉煤灰、冶炼渣等工业固废为重点,支持大掺量、规模化、高值化利用。培育和扶持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骨干企业,促进工业固废源头减量和规模化、绿色化高效利用。到2030年,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显著提升。
9.持续推进钢铁产业智慧低碳制造。全面推进钢铁产业与新一代工业物联网技术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车间建设,提升企业智能制造水平。构建企业、行业层面的“碳大脑”系统,加强碳资产管理。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创建钢铁企业网络化协同管理应用平台。重点推进河钢唐钢新区数据中心,首钢迁钢、首钢京唐数字化智能化改造。
(二)提升能源与资源利用效率
1.全面提升节能管理能力。严格控制能源消费,深化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实行用能预算管理,按照省里部署推行能耗产出效益评价,严控高于全市能耗强度控制目标的项目审批。实施节能诊断服务行动,针对重点行业的主要工序工艺重点用能系统、关键技术装备等开展节能诊断服务。推动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转变。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新上高耗能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且能效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及应用,探索建立以指标分配、数据核查、效益评价、指标交易、能耗预算、能耗预警为重点的“六位一体”管控体系,推动高耗能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中心,加快年综合能源消费量1万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全覆盖,并逐步覆盖年能源消费量5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加强节能监察能力建设,综合运用行政处罚、信用监管、环保电价等手段,增强节能监察约束力。完善市、县两级节能监察体系,强化人员力量保障。
2.实施节能降碳重点工程。加快实施节能降碳改造,根据河北省发布的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导向目录,实施节能、节水和综合利用技术改造及示范项目。围绕我市炼钢炼铁、水泥熟料、平板玻璃、合成氨等重点领域和省级以上工业园区,逐行业逐企业、逐生产线开展存量产能能效核查,按照“整体推进、一企一策”的要求,制定节能技术改造总体实施方案和企业具体工作方案,实施高耗能企业节能降碳工程。到2025年,炼钢炼铁、水泥熟料、平板玻璃、合成氨四大重点领域能效低于基准水平的产能全面退出,能效达到标杆水平的产能比例超30;到2030年,重点行业整体能效和碳排放强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于不能按期改造达标的项目进行淘汰。实施城市节能降碳工程,开展建筑、交通、照明供热等基础设施节能升级改造,推进先进绿色建筑技术示范应用,推动城市综合能效提升。
3.推进重点用能设备能效提升。全面落实国家能效标准和节能要求,新建高耗能项目重点用能设备要达到一级能效。鼓励企业以电机、风机、变压器、工业锅炉、压缩机等主要用能设备为重点,研发和推广应用高效加热、节能动力、余热余压回收利用等工业节能装备,低能耗、模块化、智能化污水、烟气、固
文章来源于:http://www.wmaa.cn 城市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