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城市网 > 广州城市 > 正文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城市环境总体规划(2022

日期:2025/9/2 15:26:02 浏览:

碳能源消费。大力推进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领域电能替代。推动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和清洁高效利用,支持燃煤电厂高质量升级改造,严格控制水泥、石化、纺织、化工等重点行业煤炭消费量。拓展天然气消费市场,积极扩大天然气利用规模。加快发展新能源,拓展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能、氢能等可再生能源应用场景,积极发展新型储能产业。建设智慧能源系统,灵活布局分布式能源站,积极支持综合能源项目建设。

第22条推动绿色节约生活

深化交通运输结构调整,推动交通运输装备低碳化,加快清洁燃料替代,加快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提升新建建筑节能水平,有序推进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节能改造。推动建筑领域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应用。深入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建设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完善绿色产品消费激励措施,继续深化碳普惠制,探索增加碳普惠应用场景,支持碳普惠核证减排量项目、自愿减排项目实施。建立低碳消费激励机制,推进碳标签、低碳产品认证、低碳标识体系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省部署的绿色低碳试点,推动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的创新发展。

第七章开展环境系统治理

第23条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遵循减污降碳内在规律,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生态建设等多领域协同增效,提高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领域协同治理水平。一体推进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深度治理与节能降碳行动。推进水环境治理协同控制,大力推动污水资源化利用。加强土壤污染治理协同控制,鼓励绿色低碳土壤修复。推进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协同控制,加强“无废城市”建设。开展产业园区、企业等多层次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强化科技、法规标准、管理政策等支撑保障,推动大数据、数字化、信息化等绿色赋能。

第24条大气环境治理总体战略

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抓手,实施大气多污染物协同治理,以降低细颗粒物浓度为主线,大力推动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减排。深化治理重点行业,精细化治理移动源和面源,推进环境空气质量稳中向好。

第25条重点废气排放行业深度治理

深入推进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和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燃煤、燃成型生物质、燃油锅炉等各类锅炉、炉窑按照要求安装污染物在线监控设施并联网;加快淘汰燃煤、燃生物质、燃油小锅炉,推进燃气锅炉和燃油锅炉使用低氮燃烧技术。重点推进石油及化工、汽车及配件喷涂、造船和集装箱等工业涂装、化学品制造、包装印刷、油漆和涂料、家具制造和制鞋等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严控新增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实施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产品源头替代工程,严格限制新建生产和使用高挥发性有机物原辅材料的项目,推进重点企业“油改水”。

第26条大气移动源和面源精细化治理

(1)强化道路移动源污染防治。加快低排放标准机动车更新淘汰。联动周边城市,减少过境车辆排气污染。推广新能源汽车应用,加强新能源、清洁能源车辆购置、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支持;继续加大新增公交车、公务车、环卫车、出租车中新能源与清洁能源车辆比例,提高配套充电桩建设密度,扩大分布范围。加强绿色交通建设,不断优化城市道路网络和轨道交通建设,加强慢行交通系统建设,提高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

(2)推动港口、船舶、机械等非道路移动源管控。强化船舶污染监管,推进水运行业应用液化天然气及配套设施建设,分批次淘汰老旧运输船舶和单壳油轮,鼓励靠港船舶依法使用低硫油,进入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区的船舶依法使用岸电。着力推动岸电建设使用。持续推进港区内装卸设施、运输车辆和港口内拖车“油改电”“油改气”。推动淘汰老旧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落实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区域的管控措施。

(3)加强施工及道路扬尘污染治理。推行绿色文明施工管理模式,严格治理施工扬尘。建设单位应将防治扬尘污染的费用列入工程造价,明确施工单位防治扬尘污染的责任。推进规模以上施工工地视频监控和扬尘在线监测设备建设。运用视频实时监控、无人机飞行巡查、扬尘在线监测自动预警等先进技术,加强日常巡查检查,形成监管合力,加大约谈、处罚、曝光力度。落实公路养护单位责任,强化道路洒水保洁,实现渣土运输车辆全封闭运输,有效减少路面积尘。

(4)加强餐饮油烟控制。加强源头治理,优化餐饮业布局,规范餐饮业网点的发展。继续推广餐饮企业使用清洁能源。倡导、鼓励各餐饮企业采用第三方治理模式,开展废气净化设备升级改造。推进餐饮油烟在线监控,完善餐饮场所油烟监测信息平台。加强对餐饮企业巡查执法,将小型餐饮业户和农家乐纳入规范化管理范畴。

(5)强化监管治理小企业。加大治理布料加工小企业粉尘排放,强化治理皮具制造、漂染、印刷、汽车维修喷涂等小作坊的有机废气。

(6)推动农业污染防治。改进农业生产技术,科学使用化肥,减少农业的挥发性有机物、氨和有毒物质排放。持续加大秸秆、落叶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第27条水环境治理总体战略

以水质稳定达标、持续改善为核心,以保优消劣、增水扩容、建设人水和谐的水生态空间格局为主线,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持续推进水体环境属性分类管理,强化饮用水水源安全保障,推进污染水体治理,加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建设“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美丽河湖,绘就“千里长卷、最美广州”碧道画卷。

第28条水体环境属性分类管理

(1)全市划定清水通道34条、缓冲通道218条。通过实施特别管制,优化调整取水排水格局,实现对入河排污口的有效管控,实现高、低功能用水之间的相对分离与协调。

(2)清水通道是水功能要求高、水质目标高的水体,以流溪河、增江、东江北干流和沙湾水道为主。主要包括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所在河段及其上游主干流河道、具有源头水功能的河流、水质现状达到地表水II类标准的河段、重要水生生物栖息地和重要鱼类洄游通道所在的河段。清水通道严禁新设排污口,现有排污口原则上限期封闭拆除;上游来水水质低于水功能区目标,以及汇入清水通道的水体交接断面水质低于该清水通道水功能区目标两个及以上级别的河道,实施优先治理。

(3)缓冲通道是为防止相连水体影响清水通道水质而划定。主要包括汇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河流、水质现状达到地表水III类标准的河段。处于缓冲通道的工业废水排放口应加强水质监测、监控,对水质未能稳定达标的实行限期整治,经整治后仍不能达标的依法关闭;禁止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对于城镇污水收集管网覆盖范围内的生活污水散排口,予以清理合并,污水依法规范接入污水收集管网;河道水体水质不能满足水功能区目标要求的,要制定水体水质限期达标规划方案,加快推进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确保水体水质满足标准。

第29条饮用水水源安全保障

(1)提升供水水源韧性。巩固东江、西江、北江和流溪河等“四源共济”饮用水水源格局,大力推进北江引水、牛路水库等重大供水工程,充分评估现状水源保障能力,合理布局应急备用水源,挖掘本地水库利用潜力,提升供水水源韧性。延伸城市供水管网,推进农村供水改造,强化工程建后设施管养,保证农村供水。

(2)提高备用水源保障能力。加快推进牛路水库、百花林水库、刘屋洲水源泵站应急避咸池等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加强流溪河水库、黄龙带水库、联安水库、白洞水库、九湾潭水库、芙蓉嶂水库等重要湖库备用水源水质保护,推进入库河流水环境综合整治及湖库型水源地富营养化污染控制。

(3)强化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护。强化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完成水源保护区标志设置工作,推进水源保护区优化调整。加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自动预警监控和农村水源地水质监测,强化保护区监管巡查,持续开展水源地环境问题巡查整治,确保饮用水水源水质安全。到2025年,城市、乡镇及以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到2035年,城市、乡镇及以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面稳定达标。

(4)加强水资源节约利用。持续推进源头节水,严格定额管理,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按期淘汰高耗水落后工艺、设备,推进企业和园区绿色转型、循环化改造,推行水循环梯级利用。加快城镇供水管网更新改造,提升供水精细化管理水平,推进城镇节水降损。积极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增加节水灌溉面积,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拓宽再生水利用路径,推广再生水优先用于工业生产、市政杂用、生态用水。加强海绵设施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全流程管控,优化海绵设施养护及运营机制,完善海绵城市建设长效机制,系统化、全域性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第30条水污染治理

(1)加强流域系统治理。全面落实“控源、截污、管理”治水方针,加强流域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中心城区和郊区农村协同治理,推进重点区域支流河涌水环境综合整治,将清理整治进一步向中小河流、农村河湖延伸。推动区域、流域环境污染联防联治,加强与佛山、清远、东莞等跨界河流保护和污染整治联动。到2025年,力争重点区域一级支流全面消除劣Ⅴ类,推动广佛跨界水体断面全面达标。到2035年,地表水国考、省考断面全面达标,跨市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100,珠江广州河段水质稳定达到Ⅲ类。

(2)强化城市水环境治理。通过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处理相结合的措施,彻底改善城市水体水质和生态环境。巩固提升城区黑臭水体治理成果,完善黑臭水体常态化监测机制,进一步推进河道治理,严防返黑返臭。加强小微水体治理与管护,疏通河道水脉,提升城市水环境品质。以城中村、老旧城区、城乡结合部为重点,更新完善已有排水系统,继续提高城镇污水处理能力和处理水平,推进污水厂新建扩建,补齐污水处理短板。加快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和初期雨水收集处理,加强初期雨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推进初期雨水资源化利用,有效减少城市面源污染。

(3)持续推进工业、生活、农业“三源”治理。推进工业企业“退城入园”,加强工业废水分质分类处理。加快污水处理低碳转型、提质增效,推动实现生活污水收集率和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双提升”,坚持推进合流渠箱清污分流与排水单元达标建设。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深入开展农药化肥减量增效;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水产养殖节水减排,发展环境友好型养殖模式;加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

第31条城市水生态保护与修复

(1)构建水生态保护修复新格局。聚焦珠江、流溪河、增江和近岸海域沿岸,以河湖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滨水生态环境建设为核心,深入推进美丽河湖创建,打造北部流溪河涵养区、中部珠江三角洲河网区、东部东江干支流区、南部滨海湿地区四大片区的城市水生态保护修复新格局。

(2)高质量推进碧道建设。依托河流水系建设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构建溪—涌—河—江—海多层次,北部山水、中部现代、南部水乡三片区多节点的广州特色千里碧道格局。到2025年,建成碧道1506千米,基本建成贯通全市的碧道骨干体系。到2035年,形成覆盖全市的碧道网络。

(3)推进河湖生态系统恢复与建设。完善水资源生态调度与管控机制,推进基于生态流量保障的水量调度,加强河湖水系连通与再生水生态补水,保障河湖生态需水。推进中心城区河涌生态整治修复,完善海珠湿地、白云湖湿地两大雨洪调蓄湖生态系统建设,畅通中心城区河网排水。实施河湖健康评估,优化长效治理机制。

(4)加强河岸带生态修复。推进河岸生态缓冲带建设及修复,逐步恢复河岸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增强对面源污染的拦截、净化等功能。建设以流溪河、增江为重点的生物多样性双廊带,畅通鱼类洄游通道,保护水鸟栖息地,营造良好生境。

第32条近岸海域生态环境保护

(1)持续改善海洋环境质量。坚持陆海统筹,推进“近岸水体—入海排污口—排污管线—污染源”陆海污染全链条治理。深化入海排污口“查测溯治”,推进入海河流综合整治,强化虎门水道、蕉门水道、洪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文章来源于:http://www.wmaa.cn 城市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