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城市网 > 汕尾城市 > 正文

汕尾市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1月13日郑海涛)

日期:2025/3/21 18:54:01 浏览:

。加快省管海域红海湾场址20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和集中送出工程建设,推进国管海域粤东海上风电基地400万千瓦项目前期工作,与深圳共建海底电缆集中送出工程及陆上集控中心,深化“海上风电 ”产业融合发展。完成能源项目投资147亿元,加快陆丰核电5、6号机组、陆丰甲湖湾电厂3、4号机组、红海湾电厂5、6号机组等重大能源项目建设,推动陆丰核电1、2号机组加快核准,推进陆河抽水蓄能电站等调节性电源建设,打造大湾区清洁能源保障中心。加大电网建设项目投资,推进500千伏陆丰甲湖湾电厂扩建、220千伏西湖等输变电项目建设,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

——对标打造“大湾区能办、老区也能办”营商环境。借鉴深圳营商环境6.0版改革措施,持续拓展“一件事一次办”“跨城通办”“全代办”“视频办”等服务,丰富拓展“深汕零距离”场景应用,打造集“惠企政策”等多专题综合性服务平台,加快实现办事标准、流程、时效与珠三角地区接轨趋同。聚焦经营主体满意度提升,实施营商环境“阳光春雨清风行”系列行动,推动“零跑动”事项达到90、政务服务“免证办”事项提升至200项,拓展“信易 ”服务场景,推进工程招投标全流程电子化,实现全省营商环境评价在粤东西北“保3争2”目标。拓展深化数字政府“省市联建”,强化“善美系列”“i汕尾·爱生活”等平台建设,打造20项行业标志性应用,加强政务数据治理,确保在省评估中迈进第一梯队。

(三)攻坚突破“制造业当家提振”,善作善成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推动承接平台加快建设。深入开展“六抢六赛”活动,投入产业园区开发建设资金40亿元,新建标准厂房50万平方米,实现主平台园区承接产业转移项目45个,力争百亿元级大项目取得“零”的突破。加快汕湾一号超级工厂、创业孵化中心和陆丰临港产业园二期、海丰产业园基础设施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汕尾高新区等园区扩容提能。推进深汕合作拓展区、新材料产业园、红海湾港口经济区、马宫渔港经济区规划建设,支持深圳、汕尾两市县级共建产业园特色化发展。

——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立足现有优势产业,抢占行业发展风口,确保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5。锻长电子信息产业链条,用好省电子元件及显示器件特色产业园支持政策,重点延伸信利、康佳“链主”产业链,力争集群规模突破260亿元。围绕海工装备制造业上游设计、中游制造、下游运维企业上项目、延链条,力争集群规模突破150亿元。大力发展新型储能产业,支持华电、比亚迪等储能项目投产扩产,打造新能源与新型储能协调发展示范区。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推进数字经济园区及5G智慧园区建设,新建5G基站600个,推动25家工业企业“上线用云、用数赋智”。把未来产业作为打造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谋划引进前沿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力争在关键领域、细分环节突破抢先。积极发展现代物流、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工业投资跃升计划,确保工业投资增长5。全力以赴抓好技术改造,推动100家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150家规上工业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确保工业技改投资增长5.5。着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加快海迪时尚美都产业园、梅陇首饰环保集聚区、公平纺织服装产业园、可塘长桥珠宝产业园、陆丰电镀万洋众创城建设发展,推动优势传统产业集聚化发展、智能化改造、附加值提升。大力发展现代食品产业,规划建设汕尾食品谷,培育一批食品加工、电商、冷链物流企业。全面推进质量强市和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开展市政府质量奖评选,加快国家食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广东)汕尾基地、省质量监督海洋食品检验站(汕尾)、省医疗器械产业计量测试中心项目建设。

——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组团打包”推动国家高新区申报工作,在广州、深圳建设和提升汕尾创新岛,推动陆丰市申报省级农业科技园区,设立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孵化载体5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达到5家,引进各类科研机构5家,开展10个省重大科技专项。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设立市级企业研发中心30家,推动15家规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存量增加30家,新增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0家。加强与大院大所产学研合作,建好广东省科学院产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等2个协同创新平台。科技成果交易服务超市实现科技成果转化10项、技术合同交易额3500万元。推动红海湾实验室建成投用,新建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市级科技成果中试基地达到13家。

——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坚定不移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大力降低经营主体物流、用气等交易成本,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完善政银企对接机制,加大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支持力度,推进普惠金融与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深度融合,推动贷款余额增长10。不断激发市场活力,新登记“个转企”1200户、培育“四上”企业180家。深入实施企业上市培育行动,支持推动具备条件的企业加快上市挂牌。高质量完成第五次经济普查工作。

(四)攻坚突破“以进促稳提速”,有效有序扩内需稳外需

——提供有支撑的保障。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处置消化“批而未供”“供而未用”闲置和低效利用土地,完成土地收储1万亩、产业供地0.4万亩,使用新增建设用地指标0.5万亩,重点支持保障先进制造业项目落地。以镇为实施单元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推动农村土地、闲置房屋、厂房等“沉睡”资产“变活”。强化金融支撑,推动信保基金在保余额增长15,担保贷款12亿元,提高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占比,为制造业重点产业融资10亿元。推进财源建设,加大土地、海砂、工程余渣出让力度,开发利用海域海岛等资源,不断拓宽财源增收渠道。

——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强化项目为王理念,落实市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制度,每季度开展重点项目集中签约、开工、竣工“三个一批”活动,全面做好资金、土地、审批等服务保障,倒排工期、压茬推进“十四五”规划项目提前一年全部落地,抓好年度计划投资476.5亿元的367个市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粤东西北第一方阵。聚焦交通、水利、能源、新基建等投资“倍增”,狠抓重大项目谋划,做深做实前期工作,推动更多新项目大项目好项目投向汕尾、纳入国家和省支持“盘子”。加快螺河-黄江水系连通工程建设,完成市区供水节水改造(公平水库至汕尾管道输水工程)等水资源配置工程。建成国道324线海丰县城至梅陇段项目,开工建设陆丰上英至海丰城东段、省道241线海丰赤坑至汕尾城区段项目,推进红海湾大道改扩建、滨海旅游公路汕尾品清湖南岸段项目建设。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鼓励和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

——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做热假日消费,加快打造“周末游”网红目的地,深入开展“放心消费行动”,力争全年旅游总人数突破4000万人次、总收入突破200亿元。做强商业消费,推动海丰天虹广场等高端商业综合体、城区二马路等精品商业街区扩容提质,打造5条放心消费承诺示范街,推动乡镇商贸中心、农村商业网点覆盖率达80。做旺餐饮消费,打造一批“汕尾手信”品牌,培育城区品清牛腩一条街等消费地标,引导特色餐饮、老字号食店、夜间消费集聚发展。做活大宗消费,加快布局新能源汽车品牌销售网络,新增新能源汽车销售中心2家,促进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引导房地产企业提高住宅开发品质,大力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统筹房地产、工业地产、旅游地产发展。做大电商消费,引导更多“汕尾制造”商品上线销售,推动网络零售额倍增。

——培育有动能的外贸。打好“五外联动”组合拳,推进国家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建设,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加博会、“粤贸全球”计划等系列展会,支持企业出海抢订单、拓市场,全链条服务好外资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深化广东自贸试验区汕尾联动发展区建设,加强与前海、横琴、南沙等联动协作,开展特色化场景应用创新探索。推动跨境电商综试区先行先试,加快城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申报建设,组建市外贸电商协会,探索无票流通、珠宝饰品合规进出口等制度创新,确保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10。加快综合保税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申报创建工作。推动汕尾港口岸扩大开放,争取建设煤、农产品等大宗商品储运基地。

——开展有质量的招引。实施“百企入汕、千商回乡”计划,统筹用好领导招商、靶向招商、驻点招商、节会招商、以侨引商等模式,高水平办好招商盛会和“品清湖论坛”系列引流活动,新引进超亿元产业项目220个、到位投资额300亿元,各县(市、区)引进先进制造业项目100个。探索建立海外招商联络点,在重点地区增设联络处。强化“留商即招商”理念,以同等力度支持本土企业上项目、扩投资。强化现代产业人才支撑。实施“善美英才”计划,引进博士硕士300名、创业团队3个以上。推行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育模式,引导国家、省级重点人才通过成果转化、有偿技术开发等方式实现“柔性流动”,力争培育高技能人才3300人。

(五)攻坚突破“深化改革提能”,稳扎稳打用好“关键一招”

——纵深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实施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加快市属国有企业内部整合,推动水务、农业、能源企业组建工作。整合市交投公司下属公司拓展港口物流、绿色建材、海洋产业、综合物业新业务,推动市金控公司发展产业投资、融资租赁业务,市属国有企业资产规模增长12、利润总额增长10以上。推行国企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健全中长期激励政策,加快国资国企在线监管平台建设,实现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各类国有资产盘活利用,提升国有林场经营性资产盘活利用效率。

——纵深推进“5 2”农村综合改革。深化农村“三块地”改革,加快房地一体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推动农村承包地经营权连片流转,规范清理承包协议,探索农村土地股份合作模式,稳妥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深化农村经营体系改革,实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提质增效行动,支持有条件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探索“飞地抱团”模式,跨区域合作组建“强村公司”,推动年集体经营性收入30万元、50万元以上村集体数量翻一番。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推进农合联实体化运营,创新联农带农方式,打造42个“社村”合作示范村。加快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打造2个以上信息运营商与农业企业合作数字化典型。

——纵深推进民生领域综合改革。建立“1 3 N”教育综合改革体系,推进“县管校聘”改革,完善校长、教师、教研员考核评价管理机制,深化集团化办学机制改革,建立集团内子学校优秀教师走教制度,推进陆丰5所、陆河3所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加快教学质量大数据监测平台建设,实施九年制办学成效整体考核。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深汕中心医院、逸挥基金医院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建设,加快推进药品采购和使用体制改革,推动100三级公立医院、50二级公立医院实现检查检验结果跨机构互认共享。推进市县疾控机构改革,加强疾控机构能力建设。推进陆河县基层卫生健康和县域医共体综合试验区建设,打造县镇村三级联动县域医疗卫生服务工作新样板。完善重大疾病巡访医保服务工作机制,推广“互联网 医保”、远程医疗等应用,持续优化异地就医结算管理改革。

(六)攻坚突破“兴海强市提标”,扩容扩能实现蓝色崛起

——做实做强蓝色引擎。强化陆海统筹联动,聚力打造海洋电子信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百亿级新兴产业集群。积极融入广州海洋创新发展之都、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着力打造“双区”高端海洋产业延伸战略腹地,建设与深圳功能互补、一体联动的现代化海洋城市。加快陆丰海工基地二期、红海湾海工基地等建设,在企业导入、链条延伸、技术创新等方面提速增效,持续发展壮大临港产业集聚带。坚持以港强产、以港促联,统筹推动汕尾港与深圳港、广州港、香港港协同联动发展,加快汕尾新港区白沙湖作业区公用码头及配套设施建设,同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文章来源于:http://www.wmaa.cn 城市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