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过去一年,我们聚力保平安、防风险、守底线,发展底座日益稳固、安如磐石。社会大局安全稳定。2022年度法治广东建设考评排在粤东西北第4位。开展深化禁毒攻坚和反偷渡反走私“1018”专项行动,连续6年未发生制毒、8年未发生响枪案事件,刑事治安警情全省最少,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下降31.1,诈骗刑事案件下降21.9,“零双抢”警情天数达355天。社会治理效能全面提升。陆河螺溪镇、城区马宫街道金町村、海丰赤坑镇仁家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陆河水唇镇螺洞村、陆丰金厢镇下埔村入选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陆河河口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荣获“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称号。“民情地图”建设成效持续显现。治理“触角”向末梢延伸,建成村级社会治理工作站600个,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6.65,信访事项及时受理率和及时办结率均达100,信访量为全省最少地市之一。及时高效处置新经济新业态运营风险,建立健全网络平台治理机制。省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现场会和省多元共治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发展新时代广东“枫桥经验”现场会在汕尾召开。公共安全保持稳定。生产安全事故起数下降12.1,全年没有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成功应对强台风“苏拉”等极端天气。陆河获评“广东省食品安全示范县”,食品药品安全形势持续向好。
同时,国防动员、双拥、退役军人、工青妇、残疾人、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海防、气象、地震、档案、方志等各项事业均取得新进步。
一年来,我们牢牢扛稳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着力推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以实际行动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坚持向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市政协通报情况,提请审议地方性法规4件,办好49件人大建议、132件政协提案,修订政府工作规则,驰而不息纠治“四风”,不断强化审计监督,一般性支出压减19、“三公”经费“只减不增”,政府自身建设和治理能力明显提升。
各位代表,这些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省级纵向帮扶单位和深圳等兄弟市倾情帮扶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支持的结果,凝聚着全市人民的智慧心血和辛勤付出。在此,我代表汕尾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人士,向驻汕有关单位和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公安民警、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以及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汕尾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不牢,“链主”龙头企业数量较少,中小微企业承压较重,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意愿不强;产业整体竞争力、平台承载力不强,科技创新支撑较弱;县域综合实力整体偏弱,镇域经济活力不足,农村发展基础比较薄弱;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营商环境与经营主体期待还有差距;房地产、金融等领域问题风险仍较多,基层财政运行困难加大;政府系统工作人员作风效率、专业化能力还需改进提升。对此,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2024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汕尾转型突破、竞标争先的攻坚之年,做好政府工作责任重大。市委八届六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今年全市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我们必须牢记“三个务必”,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及市委工作安排,坚定必胜信心、保持工作定力,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抓住全省实施“百千万工程”、深圳对口帮扶协作等战略机遇,着力激活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乘势突破、勇创佳绩,推动全市各项事业加快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及省委“1310”具体部署,细化落实市委八届六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以“百千万工程”为总牵引,深化落实党建引领“三六九”工程,坚持走好“海洋强市、融湾先行”之路,着力开展“高质量发展重点攻坚年”行动,奋力打好“五大攻坚战”,切实增强经济活力、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为广东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走在前列作出汕尾新的更大贡献。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0;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5.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5;进出口总额增长4.5;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涨幅3.0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以内;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完成省下达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突出抓好以下九方面工作,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更大成效。
(一)攻坚突破“头号工程提势”,出新出彩推动“百千万工程”全面展开
——全力打响“明珠”系列攻坚行动。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全面完成城乡风貌提升、人居环境整治、绿美生态建设等阶段性重点工作,推动“明珠一号”攻坚行动旗开得胜。开展“明珠二号”等系列攻坚行动,聚焦产业强基、园区建设提升、招商引资、营商环境优化、镇域经济发展等重点工作集中攻坚。坚持拉高标杆、规划先行,强化综合环境整治、风貌管控提升、美丽圩镇建设、乡村绿化美化、基础设施补短、乡风文明建设,持续推动产业兴旺、业态丰富、三产融合,加快建设10个乡村振兴“连带成片”示范片区,打造汕尾“百千万工程”示范样板。深入推进扩权强县和强县扩权改革,实施“创先、进位、消薄”行动,支持海丰、陆丰争先创优,城区提质进位,陆河打造典型,红海湾、华侨特色发展。纵深推进“双百行动”,以“县域所需、高校所能”共建一批合作典范。
——增强乡镇联城带村功能。推进乡镇差异化、品质化、特色化发展,开展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着力建设一批城市卫星镇,突出建好县城中心镇、中心村,支持海丰城东镇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大力建设陆丰碣石镇、海丰可塘镇、陆河水唇镇等3个典型镇,培育创建城区红草镇等11个农业大镇、海丰梅陇镇等8个商贸强镇、陆丰东海街道等14个工业重镇、陆河水唇镇等15个文旅名镇,积极探索陆丰碣石镇、陆河河口镇城乡融合中心镇试点建设。加强乡镇农产品冷链物流网络建设,打造一批电商示范镇。探索以多元化模式导入市场经营主体,推进“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建筑业和能源重点企业与镇街结对帮扶工作,建成10个示范镇(街)、147个“七个一”项目。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全面推行“田长制”,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做好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建设高标准农田4万亩以上,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23万亩、产量43.33万吨以上,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抓好防止返贫监测,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培育60个典型村(社区),统筹落实乡村布局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农房风貌规划。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和风貌管控,推进陆河“省级农房建设试点”工作,打造一批“美丽庭院”典型户、示范村(社区),实现全市75以上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培育农村职业经理人,推动乡村振兴示范带实行市场化运营。做强主导优势农业产业,加快广东丝苗米跨县集群产业园(汕尾市)建设,培育认定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5家、示范农民合作社10家。全面建成总库容7.5万吨的供销社公共型冷链物流网络。培育壮大甘薯、粉签等农业特色品牌,评选认定一批“汕农优品”,支持陆丰、海丰开展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项目试点工作,新增国家级名特优新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农产品公共品牌3个,推动创建“陆河青梅”省地理标志小镇,培育“粤字号”“圳品”等名牌农产品20个以上,推动汕尾农产品走向湾区、迈向全国。
(二)攻坚突破“融深入湾提档”,全力全面拓展经济纵深
——深入推进优势互补的“双向奔赴”。积极主动向大湾区要动力、向深圳要动力,用好新一轮对口帮扶协作机制,聚焦深圳“20 8”战略性产业集群,深化“总部研发在深圳、转化落地在汕尾”等产业协同发展模式,促进两市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产业和海洋经济等产业深度融合。加强深汕两市对口合作,健全光明-城区、罗湖-陆丰、龙岗-海丰、坪山-陆河区县结对机制,明确合作模式、产出分配、合作项目清单,不断在深度融入大湾区、全面接轨深圳中实现“双向奔赴”、互利共赢。
——全面参与深圳“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建设。抢抓重大历史机遇,推进深汕合作拓展区与深汕特别合作区无边界、一体化发展,全面完成天星湖片区4.5平方公里征地工作,推进“七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组建园区开发公司。出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支持政策,常态化开展“造新车、来汕尾”系列专题联合推介活动,引进8个以上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引导一批传统ICT企业向汽车电子拓展,加快陆河比亚迪汽车研发试验场项目建设,持续做大“三电”配套产业,打造高端整车制造创新协同基地、零部件绿色制造配套基地、前沿技术应用示范试验基地、国际汽车贸易枢纽中心联动基地。
——深度融入大湾区综合交通枢纽集群建设。完成汕尾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修编,推进汕尾港总体规划修编,加快建设重点工程项目。着力提高区域性高铁枢纽能级,推进龙汕铁路及深汕城际支线、深惠城际东延线引入等前期工作,加强高铁站周边配套、交通“毛细血管”建设,提升人流物流聚集疏散效率。持续织密“五横四纵”高速网和“四横五纵六联”干线网,完成深汕西高速改扩建项目,加快揭普惠高速南延线、潮惠高速海城互通等建设,推动融湾快线、甬莞与沈海高速海丰联络线等项目前期工作。
——聚力建设汕尾(国际)绿电创新示范基地。扎实推进“风光水火核储”能源项目建设,着力构建“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格局
文章来源于:http://www.wmaa.cn 城市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