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民族宗教、外事、对台、港澳、侨务、审计、国防、人防、海防、地震、供销社、档案、地方志、工会、社科联、残联、双拥、红十字会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一年来,我们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上取得扎实成效。坚持向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市政协通报情况,62件市人大代表建议、153件市政协提案全部办结。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圆满完成“八五”普法中期评估工作,《阳江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阳江市石望铸钱遗址保护条例》颁布实施。加强廉洁政府建设,持续改进工作作风,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驰而不息纠治“四风”,落实“四下基层”制度,大兴调查研究,形成干净干事、实干担当的浓厚氛围。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我们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在稳中求得进步空间,在难中求得成事关键,取得来之不易的成绩。这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和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奋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人士,向驻阳中央和省有关单位、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民警、消防救援指战员,以及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向多年支持阳江发展的珠海市及有关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全市发展依然存在一些短板和问题:我市经济增长恢复不及预期,进出口总额负增长,部分中小微企业经营比较困难。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高技术制造业占比较低,新的动能尚未形成。县域发展不够充分,镇村建设任务依然繁重。民生社会建设欠账较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等民生重点领域仍有不少短板,统筹发展和安全、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不足,“四风”问题仍然屡有发生,营商环境对比先进地区仍有较大差距。对此,我们将直面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二、2024年工作安排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国内外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交织叠加、相互转化,城市之间竞争愈加激烈,惟奋斗者进,惟实干者强,惟搏击者胜。经过多年接续奋斗,阳江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比较优势更加凸显,正处于各种优势和潜力最能有效释放的关键期、跨越赶超的窗口期和蓄势跃升的突破期。特别是市委八届五次、六次全会以来,阳江发展方向更加清晰、实施路径更加精准,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抓发展的热情空前高涨,呈现出人人奋发进取、事事争先进位的生动局面。
立足当下,时与势趋我利我,面向未来更当把握机遇、依时而行、顺势而上,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用好特色资源、放大比较优势,坚定不移朝着“推动综合实力实现新跃升”的使命任务奋勇前进。我们要大力推动区位优势加快转化为协作优势,主动对接融入“双区”和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建设,以阳江所能对接湾区所需,打造珠江口西岸都市圈重要增长极。我们要大力推动资源优势加快转化为产业优势,积极发展海洋经济,推动现代工业与现代农业齐头并进,建设极具阳江特色和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我们要大力推动能源优势加快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把握国家“双碳”战略机遇,做大做深绿色能源与新型储能产业,建设绿能示范产业园,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绿能之都,抢占绿色经济新高地。我们要大力推动生态人文优势加快转化为魅力城市品牌优势,深入推进绿美阳江生态建设,充分挖掘阳江历史文化内涵,努力让千年海丝名城焕发新光彩。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433”工作安排,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以综合实力实现新跃升为主题,以改革开放创新为主动力,以“百千万工程”为主牵引,以“营商环境年”建设为主抓手,以大抓招商引资、大抓项目建设为主攻方向,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阳江新篇章。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5,进出口总额增长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3左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和地表水水质优良率均完成省下达任务。
围绕实现上述年度目标,重点抓好九个方面:
(一)聚力加快融湾入圈步伐,实现沿海经济带重要战略支点功能新跃升
用好“湾 带”联动机制,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主战场,率先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优质要素资源和产业外溢,着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拓展区、深度合作区和产业转移主承接地。
打造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的重要增长极。落实《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发展规划》,联动珠中江三市协同发展。积极融入区域创新体系,推进与大湾区特别是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创新资源要素共享、创新体制机制对接、创新成果转化承接。推进珠海阳江对口帮扶协作,高标准共建产业转移合作园区,协同开展招商引资。深化与珠三角地区合作建设“反向飞地”,在阳东发展“飞海经济”。建立常态化联系广深港澳等核心城市工作机制,学习借鉴广东自贸试验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等平台改革创新经验,强化制度、平台、金融、人才等方面对接协作,推动联动发展区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推进与大湾区民生领域合作,积极引进大湾区健康服务、养生养老、教育培训、创意设计等机构,吸引大湾区青年到阳江创业发展。
打造与大湾区同标高的营商环境。坚持以“一号改革工程”引领营商环境新跃升,出台“营商环境年”总体方案,推动珠海对口帮扶阳江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走深走实,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申报省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放管服”改革,统筹推进“证照分离”“一照通行”“一证多址”等改革。加强“数字政府2.0”建设,整体推进“数字阳江”建设,探索“一网通办3.0”改革,动工建设市市民企业服务中心,深化政企直通车、“全市通办”“一件事一次办”“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等政务服务改革。强化投资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推行工程建设项目“豁免审批”“先建后验”审批新模式,为项目落地提供更多便利。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推进建设信用县。
打造与大湾区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体系。坚持以交通融湾为先导,制定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推动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连线成网”,加快融入大湾区1小时经济圈。争取阳江机场完成立项。积极推动广湛高铁早日建成通车,争取珠海至阳江高铁纳入国家、省相关规划。完善“五横五纵”高速路网,加快阳信高速阳江段建设,推动西部沿海高速阳江南联络线等项目动工,推进沈海高速阳东支线和阳西支线、深圳至南宁高速阳江段、郁南至阳西高速等项目前期工作,谋划深中通道、黄茅海通道与阳江有效衔接。优化国省道公路网,推动国道G325线江城坪郊至轮水段改建工程、广东滨海旅游公路海陵大堤至溪头段等项目建成通车,加快广东滨海旅游公路雅韶至山外东段等项目建设,力促国道G234线海陵大堤南至闸坡段扩建工程和阳春黎湖至七星段改线工程等项目动工建设。
(二)聚力推动产业振兴发展,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新跨越
聚焦新型工业化关键任务,深入实施“产业振兴工程”,谋划出台产业发展政策和专项政策,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打造更具竞争力的“4 4”支柱产业,加快推动产业结构性调整、系统性优化、整体性跃升。
壮大支柱产业集群。推动绿色能源与新型储能、先进材料、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等千亿级产业集聚壮大。全力打造绿能之都。推进绿色能源与新型储能协同发展,建设中国(阳江)储能装备制造产业园,加快倬粤锌离子电池等项目建设,推动海博思创、大连融科等项目尽快落地。加快建设绿能示范产业园,吸引有绿电认证需求的出口导向型企业集聚发展。做厚先进材料硬家底。力促硬质合金等项目加快建成、全面投产,建设高端合金材料科创和成果转化产业园,拓展铝钛铜镁等高端合金产业。推动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高端化发展。全产业链发展数控机床产业,推动铁骑重工、创能精密等项目建成投产,支持阳春打造省数控机床特色园。坚持农林牧副渔多业并举,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培育壮大数字农业等新业态,加快建设农业强市。焕发传统产业新活力。落实省工业技改“百企千项”示范行动,重点推动五金刀剪、食品加工、新型建材、轻工纺织等产业改造升级,争取技改投资增长10以上。加快致美斋一期等项目建设,力促王麻子科技等项目建成投产,引进功能性食品、粮油
文章来源于:http://www.wmaa.cn 城市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