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施传统产业焕新提质工程,围绕郑州都市圈探索开展传统产业新型化率评价试点示范,引领带动全省传统产业新型化率提升,推动基础材料、装备、汽车、食品、轻纺等传统产业高位嫁接,迈向中高端。实施新兴产业规模倍增工程,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加快关键技术突破,重点培育一批千亿级现代化产业链,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实施未来产业培育示范工程,积极推进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郑州城市群、郑州区块链发展先导区建设,积极谋划创建国家元宇宙应用先导区,建立技术、人才、金融、招商等多元服务体系,持续优化未来产业发展生态。
三是打造跨区域高质量发展产业带。制定制造业协同发展引导目录,设立重点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推动形成“总部 基地”“总装 配套”“研发 产业化”“技术研发 中试转化 生产制造”等产业协作模式,调整优化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强化制造业开发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载体作用,推进毗邻地区合作产业园建设,引导重大项目集中布局、重点企业协作配套、重点园区协同安全发展。谢谢!
中国新闻社记者:
郑州都市圈交通区位优势突出,想了解一下,我省在推动郑州都市圈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目前取得了什么成效?谢谢。
河南省交通运输厅二级巡视员杨春梅:
谢谢记者的提问,感谢大家对我省交通运输事业的关注。郑州都市圈地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中京津冀-粤港澳主轴、大陆桥走廊和二湛通道交汇处,承东启西、连南贯北,交通区位优势突出。近年来,省交通运输厅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推动郑州都市圈扩容提质”有关要求,以交通互联为先导,按照“极核带动、内联外通、衔接高效、管理协同”的思路,建设都市圈一体化、高质量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注重一体化,完善高效互联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形高铁网在全国率先建成,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北货运区建成投用,郑州等3市形成高速绕城环线,京港澳、连霍高速公路“一轴两翼”复合通道全面开工建设,建成郑济高铁、国道107官渡等20座黄河桥,所有高铁站、机场、港口和省级产业集聚区二级及以上公路连通,所有建制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沙颍河航道周口至平顶山段实现通江达海。截至2022年底,都市圈综合交通网里程达到10.3万公里,郑州与都市圈其他省辖市均由1条以上轨道交通、4条以上高等级公路连通。
二是注重同城化,推动郑开(兰考)、郑州航空港区交通同城化率先突破。印发专项工作方案,利用3-5年时间,统筹推进航空港区道路交通优化提升“20 3”项目和15个郑开(兰考)同城交通优化项目工作,完善郑州、开封、许昌、航空港区、兰考间高效连通的交通网络,以“点对点”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实施郑州、开封、航空港区、兰考高速公路小型客车免费通行,服务支撑郑开(兰考)同城、郑港融合发展。目前国道107商登高速至比亚迪厂区段等5个项目已建成投用,郑州机场亮化工程计划月底前完成,其他项目正在加速推进,所有项目建成后,郑港间形成“6条高速公路 6条快速路”的“一环四横八纵”快速通道网络,郑开间形成由1条城际铁路、2条高速公路、1条普通干线公路、4条城市道路组成的多方式、大容量、高效率复合型交通走廊。
三是注重国际化,打造国际交通门户枢纽。依托郑州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充分发挥空中、陆上、海上、网上“四条丝绸之路”协同发展效应,强化门户开放和平台承载能力,精准嵌入国际供应链、产业链。郑州—卢森堡“双枢纽”战略合作深入推进,郑州机场货邮吞吐量连年稳居中部地区第一,“空中丝绸之路”全货机航线网络联通欧、美、亚三大经济区。郑州获批建设中东部地区唯一中欧班列集结中心,郑州国际陆港新址加快建设,中欧班列(中豫号)综合运营能力居全国第一方阵,“陆上丝绸之路”服务范围不断拓展。东向、南向铁海联运通道不断加密,中原出海新通道持续完善,高效融入“海上丝绸之路”。
下一步,我厅将继续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以“同城化”“一体化”“国际化”“现代化”为发展导向,加快推进都市圈交通设施内外联通、运输服务一体便捷、管理机制高效协同,建设都市圈现代化多层次轨道交通网、“一枢多支”机场群、“三环十纵十横六联”高速公路网和“一干两支”航道,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交通区位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加快转变,引领支撑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谢谢!
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新闻记者:
我们知道,郑州都市圈是河南文化旅游发展的核心区,请问文化旅游工作将如何发力,来推进都市圈文旅融合发展?谢谢。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吕承俊: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也感谢大家对河南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关注。郑州都市圈是我省文化旅游发展的核心区,拥有黄河、根亲、功夫、古都等享誉世界的中华文化IP。近年来,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认真落实全省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紧紧围绕“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体系建设,将郑州都市圈建设作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中的全国重地和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坚持创意创新、科技赋能,以项目为抓手,深入推进文旅文创融合战略行动,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着力打造华夏文明集中展示区。积极推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围绕双槐树遗址、大河村遗址、王城岗遗址等重要考古遗址遗存,高标准规划建设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博物馆群 大遗址公园”全景式文明展示体系。加快推进黄河、大运河、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着力在黄河文化的挖掘与研究、黄河文化的展示与呈现、黄河文化的转化与发展、黄河文化的传播与推广上下功夫,努力构筑更具影响力和辐射力的黄河文化高地,充分彰显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古都魅力。
二、着力打造文旅融合发展创新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双向发力”发展理念,培育文旅融合发展业态,着力打造一批旅游休闲街区和夜间消费集聚区,激发城市活力,高质量推动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坚持“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塑造,着力打造具有郑州都市圈当地特色的文旅IP,重点发展沉浸演艺、剧本娱乐、研学旅行、电竞数娱等新业态,植入沉浸式体验项目,形成一批极具市场号召力的沉浸式文旅产品。发挥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银基国际旅游度假区、郑州方特欢乐世界引领示范作用,扩大《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黄帝千古情》等实景演艺品牌影响力,鼓励旅游城市、旅游景区、博物馆等创作一批沉浸式旅游演艺产品。持续推动中牟海昌海洋公园、电影小镇二期、国际商都历史文化片区、新密古城保护城市有机更新、汽车公园赛车场项目等文旅项目建设,打造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在郑州都市圈旅游城市、旅游景区设立一批小剧场,引进创作一批小歌剧、小舞剧、杂技、魔术等节目。鼓励旅游景区、星级饭店、旅游民宿依托本地民俗风情和自然资源,创作节庆演艺、水上演艺、街头演艺等。
三、打造文旅宣传引流新高地。统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传播平台和渠道,传播推广“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及“少林功夫”文旅品牌,打造品牌传播矩阵。创新举办黄帝拜祖大典、中国(郑州)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世界大河文明论坛、黄河文化月活动等重大文化活动,构建世界级文明交流互鉴平台,弘扬传播黄河文化、中原文化。扩大宣传影响,与微信、微博、抖音、B站等社交媒体平台合作,通过“高品质内容 高频率曝光”,持续“圈粉”“引流”,不断提升城市文旅热度;与美团、支付宝、大众点评等生活服务平台合作,推出一系列爆款旅游产品,通过精准推送激发消费者主动“尝鲜”;与携程、去哪儿等OTA平台合作,以票务代理联动全链条文旅消费服务,为游客提供更为便捷的文旅体验。谢谢!
大公报大公网记者:
请问,郑州市作为特大城市,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同时,将如何引领郑州都市圈建设?谢谢。
郑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张向奥: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也感谢大家对郑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注。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部署,郑州市按照国家、省有关要求,积极推动城市发展方式转变,立足现实基础,发挥比较优势和“龙头”带动作用,为都市圈建设贡献“郑州力量”。
一、努力提高郑州市核心竞争力。立足城市核心功能,有序疏解非核心功能,加快提升辐射带动区域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生产力和创新体系布局,强化科技创新、枢纽开放、先进制造、文化教育等功能,激活存量、扩大增量、优化常量、抓好变量,提升集聚、裂变、辐射、带动能力。
二、积极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与都市圈城市同城化发展,形成通勤便捷高效、产业梯次配套、生活便利共享的发展格局,推进都市圈城市联通共享。
一是着力提升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构建以郑州为中心“半小时通勤圈”,建成“米 半环 一网”多层次轨道交通网,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轨道交通“四网融合”,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建成“三环十纵十横六联”高速公路网,打造京港澳、连霍高速公路“一轴两翼”复合通道,加快城际快速通道建设,推动普通干线公路城市过境段繁忙路段扩容改建或立交改造,打造都市圈多路径、大容量、多层次、快速化综合交通走廊。目前,郑州米字形高铁网已基本建成,郑开、郑焦、郑机城际车次进一步加密,郑许市域铁路即将通车,机西高速二期、开港大道、许港大道等一批城际快速通道相继建成,郑开兰间高速小型客车免费通行;正在研究推进轨道交通S2快线、低运量轨道交通T1线、郑开快速路提升改造、复合型黄河生态廊道建设等一批标志性先导性项目。
二是着力推动产业协同发展。产业方面,积极构建与都市圈城市优势互补、互相支持、协同发展格局,促进城市间资源整合、分工协作、链接融合。围绕建设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文创文旅等高质量发展产业带,积极打造都市圈产业集群和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加速构建支撑都市圈功能布局优化的主骨架和促进产业链式发展的主平台。目前,郑州周边的智能制造、都市食品、现代物流、新型显示等产业集群正在加快构建。
三是着力强化公共服务协同共享。发挥特大城市优势,加强都市圈城市间重点公共服务领域政策协调,逐步建立多市统一、有效衔接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持续推进教育、医疗、就业、社保、公积金等信息互联互通,探索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不断拓展在政务服务、交通出行补贴资金发放等领域的应用。目前,“郑好办”与“汴捷办”APP实现双方用户信息互认,19项高频事项实现跨城快速办理。
三、优化一体化发展机制。在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和重大政策沟通协调机制建立中发挥引领作用,积极推进平急两用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平急转换保障体系,积极探索应急联动机制,增强区域协同应急能力,强化都市圈内主要涉灾部门之间的协同联动,推进跨地区跨部门业务协同、信息共享,建立统一高效的都市圈发展协调机制。
最后,再次感谢大家对郑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注和支持!
常轶旸:
谢谢各位发布人对郑州都市圈建设相关情况的介绍!时间关系,今天的现场提问就先到这里,如果大家还有其他关注的问题,可以在发布会结束后,与相关发布单位联系,进一步进
文章来源于:http://www.wmaa.cn 城市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