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在发展,人民群众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为了让人民群众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嘉峪关大力推进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实施社区治理改革德治润化行动,推行社区书房标准化建设,探索图书馆分馆社会化合作新模式,建成“公交文旅图书小站”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实施“长城·永恒的记忆”长城文化美术创作工程,首次通过“实物 图片”创新展览展示,启动“当长城遇见钢城”——嘉峪关城市主题特色展;
开展“全民阅读七进活动”特色品牌全民阅读服务活动,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
涓涓细流,汇聚成河。一系列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托起了嘉峪关老百姓“稳稳的幸福”。
多措并举,社会治理落实落细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
对国家是这样,对一域也是这样。
这些年,嘉峪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夯实“城市之治”的根基,让人民群众有了坚实的依托、发展有了强大的底气、前进有了澎湃的动能。
更加突出科技支撑,嘉峪关利用“雪亮工程”打通一、二、三类视频监控6137路,实现“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建成了以视频监控系统为依托、联网应用为支撑、网格化管理为基础、智慧综治平台为载体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更加注重信息化支撑,推广运用集数据汇聚、态势分析、协同调度、风险预警功能于一体的平安甘肃信息化支撑管理平台、“智慧综治”信息平台和命案风险预警智能系统“三大平台”,促进大数据、智能化与社会治理现代化深度融合。
更加突出智能化支撑,充分运用命案预警预测预防智能系统,建立涵盖涉法涉诉信访、网格化服务、特殊人群管理、安全隐患排查、矛盾纠纷化解的数据信息分析研判机制,确保处置方案更加科学、精准、有效。
更加突出平台化支撑,对下沉社区政务服务事项进行再梳理,对市级行政许可事项全部实行清单管理,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做到清单之外无审批,结合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平台重构、组织开展流程再造。
更加突出机制化支撑,建立市委、市政府“一把手”挂帅、全市上下贯通的领导协调机制,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持续增强各级党政领导主动防风险、抓治理、保平安、促发展的思想和行动自觉。
绘就幸福,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现代化不仅要看纸面上的指标数据,更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在嘉峪关,从农村老人的照护服务可见一斑。
这些年,嘉峪关通过建立健全老年人基础台账,全面掌握老年人数量规模、经济来源、家庭结构、健康状况、照料情况等基本信息,确保照护帮扶措施有力有效。
针对三镇部分老人子女长期不在身边或者患有慢性老年疾病的情况,镇村积极与卫生部门建立联系,对辖区内60岁及以上老年人完成家庭医生签约全覆盖,实现家庭医疗救助“一对一”,确保老年人得到照料护理、基本救治。
如果说让老有所依、老有所养体现的是社会对老年群体格外关注的话,那么对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的群体来说,让大家生活得更幸福体现的却是一个城市的高度。
让老百姓有更满意的收入,嘉峪关规范企业用工和薪酬分配制度,建立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确保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
让老百姓有更稳定的工作,嘉峪关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力度,持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
让老百姓有更可靠的社会保障,嘉峪关落实落细各项社保政策,持续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扩大失业保险金、补助金发放范围。
然而,无论是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还是更可靠的社会保障,高质量充分就业,从来都是增强广大劳动者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最大保障。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这些年,嘉峪关更加自觉地把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使高质量发展的过程成为就业提质扩容的过程。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嘉峪关坚持问题导向,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充分运用就业创业服务补助政策,支持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机构和高校、创业就业孵化服务机构及社会组织开展就业创业服务活动。
与此同时,嘉峪关通过建立完善“互联网 ”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推进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信息化建设,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全面、及时、便捷的就业创业服务,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努力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
循大道,至万里;秉初心,谋远图。新征程上,只要我们永葆“拼”的精神、“闯”的劲头、“实”的作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嘉峪关的蓝图一定会光彩书写!
文章来源于:http://www.wmaa.cn 城市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