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4-10-09
基层稳则事业稳,基层强则事业强。近年来,阳泉市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重要指示精神,紧盯基层痛点、堵点、难点问题,坚持减负与赋能结合、短治与长效并举,倾力打造“善治之城”。特别是城区被确定为省级层面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综合试点县区以来,市委坚决扛牢政治责任,强化全域统筹,大胆探索创新,以“四个一”工作法有效破解“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
一套清单定权责
把规范明晰基层权责作为基层减负的根本前提,念好“定、调、统”三字诀,优化权责清单配置,协同推进赋权增能和减负增效。一是抓好“定”这个基础。坚持“全面、合理、精准”原则,科学界定权责边界,严格事项准入,运用现有“乡镇权责、执法事项、县乡‘属地管理’事项责任”三清单,借鉴试点省(区)经验,按新的架构体系重新编制,形成基本权责清单、配合权责清单、收回上级部门权责清单,进一步厘清了县乡职责边界,同步向村社延伸,形成了依法履职的“说明书”和属地责任的“分界图”,让基层集中精力干好“分内事”。同时根据新的权责清单重新调整了岗位目录,实现了“定责定岗定编定人”相统一,构建起上下联动、权责明晰、链条完整的工作机制。如,荫营镇明确基本权责清单111项、配合权责清单101项、收回上级部门权责清单23项,依据“三单”将岗位调整为56个,结合岗位和工作量重新核定编制82名;以城区南山路街道为试点,明确社区“两委”成员的岗位职责清单,厘清了各层级的应减之负和应负之责。二是夯实“调”这个保障。出台《乡镇(街道)“三清单一目录”动态管理办法》,规范清单调整优化流程,对基层治理有迫切需要且有能力承接的事项继续保留,对专业技术性强、基层无力承接的事项及时调整收回,一季度一研判、一年度一调整,确保乡镇(街道)承接的权力事项与功能定位相适应,实现“责权一致、责能一致”的动态平衡。三是扭住“统”这个关键。坚持市级统筹,将基层“强身”和机关“瘦身”结合,在全省首家出台《关于统筹调剂乡镇(街道)编制资源的指导意见》,按照“基础编制 量化编制 周转(平衡)编制”调剂办法,开展全域编制调配,今年从市级划出24名事业编制下沉城区、矿区。推动执法力量下沉,城市管理、文化市场、市场监管等7支综合执法队中,一线执法人员占比84。
一个平台抓调度
坚决扛起省委赋予阳泉建设“数智新城”的重大使命,融合推进基层自治、法治、德治和数治,依托综治平台建成基层治理市区联合工作调度中心,打破部门、区域、层级的界限,打造了解决基层反映突出问题的工作闭环,实现了“三变”。一是变“可到可不到”为“应到尽到”,针对“街乡吹哨、部门报到”中存在的街乡叫不动、部门不配合等问题,建立由3名市委常委挂帅,38家市直单位、41家区直单位组成的“基层事项会商研判机制”,组建由5名市级人员、9名区级人员构成的工作队伍,通过健全机制、整合部门、固定人员,街乡提出诉求后,由中心统一调度,做到基层有呼声、部门必须到,把“软要求”变为“硬约束”。二是变“政出多门”为“政出一门”,针对群众反映事项中存在的推诿扯皮、协调不力等老大难问题,强化市区两级联动,实现调度中心与“12345”政务热线、综治中心、社会治理中心数据共享、问题共治,推行指挥“一贯到底”、三级会商等工作模式,打造基层反映问题“接、判、办、评、用”五步闭环工作流程,迈出了为民服务的“最先一步”。三是变“慢办、难办、缓办”为“快办、易办、好办”,针对基层反映问题解决周期长、程序多等顽疾,以街道为“哨点”,推动行政审批事项一网通办平台向乡镇(街道)延伸,全市11个街道“7×24小时”政务服务超市100全覆盖,变“行政末梢”为“治理前哨”。实践中,梳理形成283类545种接诉即办事项派单导引表,不仅极大提升了问题解决效率,还不断推动“解决一件事”到“办好一类事”延伸。
一张网络强共治
强化党建引领,引导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基层治理,壮大共治力量,把“千条线”拧成“一张网”,实现资源共享、实事共办、难题共解。一是以党建“穿针”。推广社区党建联建和党建联盟,全市成立党建联盟450余个,用好“红骑驿站”“商圈党校”“红色物业”等特色党建阵地,引导驻区单位、各类志愿服务队伍参与基层服务工作,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让各类主体“联”起来,共治民生“大小事”。二是用网格“引线”。按照“规模适度、界限清晰、无缝覆盖”的原则,优化调整网格数量,去除“大网格”,推动多格合一。平定县制定首批网格工作事项准入清单,村干部卸下了兼职全科网格员“担子”。举办全市首届网格员技能大比武,开展集中教育培训,参训人员达3000余人次。今年以来,全市网格员上报事件办结率达99.47,位居全省前列。三是让服务“织网”。支持引导社会服务机构有效承接公共服务项目,孵化培育公益慈善、养老服务、议事协调等类型社区社会组织132个,让基层减负不减为,涌现出城区向阳花之家、郊区李家庄乡“警网融合”等典型做法,真正以“服务温度”提升了群众“幸福指数”。
一套机制促长效
强化组织领导,建立由市委书记任总召集人的市委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市委副书记专责牵头协调,实行专班化、周调度管理,在巩固城区减负经验基础上,选定县区、街乡、村社不同层级21个单位开展试点,实现了全市域推进。实践中,聚焦制约基层治理的人、财等问题,逐步建立完善机制。人员方面,印发《开展“双报到、双服务、双包联、双评价”工作的通知》,建立“三支队伍”,推行“五个一”制度,推动人员力量下沉。每万城镇常住人口拥有社区工作者16人,完成今年省定目标。构建社区工作者遴选、待遇、保障、发展的“四梁八柱”,打通了社区“微网格长-全科网格员(社区助理)-社区工作者-公务员、事业编制人员”全链条晋升渠道,今年定向从社区干部中招录街道公务员2名。同时,完善借调干部长效管理机制,防止借调扩大化、随意化,确保基层“留得住人、用得好人”。资金方面,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工作的实施方案》,指导县(区)财政明确乡(镇)社区的购买服务目录清单。完善“三岗十一级”薪酬体系,明确社区工作者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两项所需经费由市、区各承担50,职业津贴由县(区)自行承担。今年以来,先后下达各类资金3000余万元,足额保障基层工资待遇和建设需求,确保基层“有钱办事”。选取城区为试点,出台《乡镇(街道)差异化资金统筹管理办法》,公用型经费实行“定员定额 差异化测算”,其他运转型项目经费采取熵值法,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配。创新考核奖惩机制,将乡镇(街道)运转经费的3作为奖励资金,根据考核结果落实梯次奖励或予以核减,等等,基层“人少事多”“缺钱少物”的状况得到了扭转。
文章来源于:http://www.wmaa.cn 城市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