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3-07-02
黄河上游及其重要支流湟水之间,是青海省开发较早、文化历史悠久的地区,史称“河湟间”或“河湟地区”。而黄河孕育的四大文化之首河湟文化其核心区便位于今天的青海省海东市。
2013年2月,国务院批准撤销海东地区设立地级海东市,辖两区四县,共有95个乡镇、街道,总人口173万。今年,正是海东撤地设市十周年。这十年,海东发生了什么变化?海东各族人民又书写了怎样的奋斗诗篇?海东又展现了怎样的东西部协作典范?江苏广电荔枝新闻记者受邀,参加“全国主流媒体海东行暨乡村振兴看海东采访活动”,进一步感受海东撤地设市十年来的创新变革和非凡成就。跟随记者的步伐,走进“彩陶故里、拉面之乡、青绣之源、醉美海东、极地门户、青藏首站”——青海省海东市。
今日海东海东市委宣传部提供
河湟文化崭新篇章
了解海东,首先要了解河湟文化。而记者有幸先期探访了,将于7月3日正式开放的河湟文化博物馆。馆长赵元杰介绍,这是一座以展示河湟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地市级博物馆。项目于2018年10月开工建设,总投资3.01亿元,总占地面积78.2亩,总建筑面积21199平方米,展陈面积10000平方米。博物馆建筑外形,继承和创新了“河湟建筑风格”,汲取院落、庄廓、廊檐等河湟建筑文化元素于一体。
河湟文化博物馆序厅许迪侃摄
一进入序厅,记者就被左右墙面的新石器时代374件彩陶罐所震撼,这也正是展示了海东“彩陶故里”这一文化名片,凸显了河湟文化的厚重和大气。讲解员李亚男是一名90后,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海东人,对于向游客讲述河湟文化,她感到非常自豪。四大主题展厅“河湟文明·源同九州”、“河湟古道·交融天下”、“河湟家园·和美向荣”、“筑梦河湟·铸就辉煌”,徐徐呈现。馆内展示文物近1180件(套),有石器、玉器、骨器、陶器、瓷器、金器、纺织品等17大类,其中45件为国家一级文物。
“河湟家园·和美向荣”展厅许迪侃摄
海东作为河湟文化的腹地,自古是节制西域、怀柔蒙藏、拱卫三秦的战略要地,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河湟文化博物馆是海东市精心打造的文化工程,对于保护传承河湟地区文化遗产,讲好海东故事、河湟故事具有重要意义。
乡村振兴农民增收
2021年2月,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当记者踏进村子的那一刻,根本无法想象2015年底,这里还是人均纯收入仅为2600元,村集体经济为零的“贫困村“。
班彦村土族妇女制作盘绣许迪侃摄
班彦村酩馏酒坊许迪侃摄
在村里的盘绣园里,土族老阿妈们正在悠闲地做着盘绣,互助县五十镇党委副书记、班彦村驻村干部李玮介绍,小小一块盘绣,可以给这些老阿妈每年带来七八千块钱的收入。而在旁边的酩馏坊,更是传承着400多年的酿酒工艺,发展成一项增收致富的产业。据了解,现在的班彦村初步形成了光伏发电、特色养殖、酩馏酒酿造、土族盘绣制作、乡村旅游、电子商务、文创产品研发销售、农家乐“八个产业”。2022年,班彦村人均纯收入达13100元,村集体经济累计达到186.9万元,彻底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而在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查汗都斯乡的“黄河彩篮”高原现代农业产业园。一座座温室大棚整齐排列,五颜六色的蔬菜瓜果长势喜人,农民们正忙着剪枝、采摘和分装……这与以往一般印象里的高原地区乡村种植业,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景象。大棚工作人员王平宾介绍,棚里的陇椒亩产1.2万斤,产值大约在3.6万元。整个产业园还种番茄、西葫芦、西瓜、无花果、树莓等果蔬,去年产值超2000万。”
村民在“黄河彩篮”大棚分拣树莓许迪侃摄
园内的种植、浇水、除草、采摘均需雇佣劳力,查汗都斯乡的200多位村民因此实现了就近稳定就业。除了长期岗位,农忙时还会找很多短工,年务工收入达500余万元。
而在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隆治乡桥头村,总投资130万,占地30亩的家家乐开心农场,在今年6月正式开园营业。农场负责人刘占胜介绍,市民可以以家庭为单位,采用承租的方式在农场认领一小块土地,种植和收获自己想要的果蔬、领养乌鸡等模式,农场只收取管理费和地租。“地主”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打理自己的地盘,负责小农场的犁地、播种、施肥、除草、捉虫等工作,也可以根据高清监控足不出户随时观察自己蔬菜、乌鸡的生长经营过程,不仅能体验劳动乐趣,提高自己的舌尖质量,同时也拓展了自己的朋友圈。
家家乐开心农场许迪侃摄
截止目前,这里已建成180个果蔬采摘种植模块,已种植各类有机南瓜、番茄、茄子、韭菜、甘蓝、油菜、油麦菜、香菜、大葱、盆栽瓜果蔬菜,建造“蔬菜长廊”、“多彩果园”;特色养殖区主要养殖乌鸡,为乡村振兴体验式种植养殖发展提供了新路子。
生态环保只此青绿
湟水河被誉为青海人民的母亲河,然而曾几何时,湟水河两岸塌岸、滑坡等河岸再造现象时有发生,严重的乱采、乱倒、乱排、乱挖和人水争地,让湟水河成了人们“闻风而逃”的“臭水河”。
总投资约1.5亿元的乐都区污水处理厂许迪侃摄
在海东市乐都区污水处理厂,记者看到总控室大屏上,清晰显示污水通过管道进入后,从预处理到深度处理再到紫外消毒等多道工艺流程和设备的运行状态。厂长赵生君说,从2015年项目启动的时候,他就一直坚守在这里,该厂的建成投运不仅改善了湟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也改善了人居环境质量,提高了城市现代化建设水平。近几年,人们记忆中清澈的湟水河又逐渐回归。
而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们还被拉到了一处公路边,品尝桃子、西瓜、葡萄等水果。民和县林业和草原站站长朱军虎介绍,这些水果正是湟水河流域环境综合整治的成果。
“黑色硅铁走廊”变成“桃花生态走廊”海东市委宣传部供图
2018年,民和县对曾经远近闻名的“硅铁走廊”进行了重新定位,加强湟水流域生态治理,打造沿河绿色长廊,按照变“黑色硅铁走廊”为“桃花生态走廊”的宗旨,实施了湟水河流域重点区域综合整治绿化工程,其中包括投资1.72亿元的原民和镁厂拆迁地绿化工程和投资1449万元的湟水河沿岸桃树绿化项目。
而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东和乡麻吉村的油嘴湾生态文化景区,又是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成功案例。借助自然优势,2016年麻吉村致富带头人任臣义创办了葱花香乡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通过与村集体签订荒山荒坡及部分未利用地流转开发协议,与村民签订耕地流转合同,麻吉村115户农户(其中贫困户6户)以土地、宅基地、资金等方式入股合作社。设立景区沿线经营摊点40处,鼓励贫困户及其他有意愿的农户参与经营。
油嘴湾绿意浓浓许迪侃摄
如今,以“花”起步的小村庄已发展成集乡村特色餐饮民宿、农事体验、河湟民俗文化、娱乐休闲、研学教育于一体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景区成立至今,累计接待省内外游客10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00余万元。摆摊、开办农家乐、景区里上班……随着景区日渐兴旺,村民们愈发忙碌。据了解,目前景区已直接、间接带动500余名本村劳动力就近就业。负责人任臣义说,景区的收入早已不再依赖门票,下一步要从别的地方取长补短,促进消费,把村庄打造成敞开式的“诗和远方”。
西北风情文旅融合
发掘民俗文化遗产,保护和延续民俗传统文化,充分展示西北风情,一直是海东旅游这十年重点发展的方向。在民和县满坪镇大庄村就藏着一座民间资本投资的永录民俗博物馆。讲解员介绍,这里有河湟民俗藏品4000余件、明清红木家具1000余件、乌木及金丝楠木雕刻艺术品150余件、景泰蓝等艺术珍品300余件……金丝楠木、紫檀、黄花梨、红酸枝木等名贵红木家具应有尽有,展品种类繁多、工艺精湛。
永录珍藏馆许迪侃摄
据了解,永录民俗博物馆是以展示部分民俗精品文物的综合类博物馆,作为民和康格达景区一期项目,建筑面积63578平方米,展览面积25085平方米,整个景区以传统文化的弘扬发掘为主线,围绕‘看得见青山,望得见绿水,留得住乡愁’的文化理念,将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原汁原味地展现给广大游客。可以说,这里的每一件展品是河湟地区民俗文化的正统载体,反映着厚重的历史沧桑和文化背景。
而在被许多游客誉为“缩小版的河湟文化博物馆”的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记者更是感受到了真正的西北民俗和文化。位于海东市平安区的平安驿自2019年建成运营以来,目前已发展成为展示河湟文化、青海民俗文化、特色美食、大众创业的集中展示地,成为省内外游客畅游青海的文旅胜地和网红打卡地,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乡村振兴和劳动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成为许多创业者创业的孵化基地。
平安驿的西北特色美食许迪侃摄
平安驿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谈立明介绍,“平安驿”已经成为一个品牌,公司正在全国布局平安驿在地特色民俗文化体验地,构建特色产品“线下的体验、线上销售”的全国特色产品交易平台,届时“平安驿”将成为空间开放的、文化、娱乐、体验式消费的现代文化街区。
而在海东市化隆县群科镇安达其哈花海景区,记者还见到了国家级非遗项目“藏族唐卡——化隆唐卡”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更登才让。青年时期,更登才让系统学习了语法、修辞、书法,重点学习了化隆宗喀白日光唐卡绘制技艺。根据相关记载,在更登才让这一代,化隆宗喀白日光唐卡已传承至第七代。他在传承工艺技巧知识的基础上,传承了传统唐卡绘画技法,其绘制唐卡风格一直保持着祖师的艺术风格,属于四大流派之曼唐派,所创作的唐卡色彩淡雅,勾线精细,开眼美满,内容丰富,在宗喀地区形成了与众不同的独特风格。
绘制唐卡的年轻人夏炎摄
记者从海东市文体旅游广电局获悉,过去十年,当地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建成河湟文化(海东)生态保护实验区、互助土族、循化撒拉族3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全市共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6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5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9项、省级35项、市级257项、县级647项。土族婚礼、土族“邦邦会”、撒拉族婚礼、乐都“九曲黄河灯”和“南山射箭、北山赛马”、循化藏族螭鼓舞、河湟“花儿”等已成为海东文化的代表性项目。
民族团结美美与共
海东市总人口173万,少数民族人口8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0.6。这里生活着汉族和藏族、蒙古族、回族、土族、撒拉族等19个民族,形成“小聚居,大杂居
文章来源于:http://www.wmaa.cn 城市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