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城市网 > 海东城市 > 正文

青海海东撤地设市十周年:河湟大地续写美好画卷

日期:2024/6/5 12:39:35 浏览:

”分布特征。

热情的土族人给游客献上哈达许迪侃摄

传统土族民居灶坑一体许迪侃摄

海东市互助县是全国唯一一个土族自治县。互助土族故土园景区,也是青海省除青海湖、塔尔寺之外,第三处全国5A级景区。景区包括天佑德中国青稞酒之源、彩虹部落土族园、纳顿庄园和西部土族民俗文化村、小庄土族民俗文化村5个核心景点,分别展现了土族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的青稞酒文化、弥久沉香的酩馏酒文化、古老纯真的建筑文化、别具一格的民居文化、古朴神秘的宗教文化,是世界上最全面、最纯正、最真实的以“土族文化”为主题,集游览观光、休闲度假、民俗体验、宗教朝觐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

而在位于海东市乐都区的青海青绣数字化经济总部,记者更是见到了海东各民族绣娘们的绝活。什么是青绣?青绣涵盖了散落青海高原民间的各民族刺绣技艺,笼统讲土族盘绣、藏绣、皮绣、撒拉族刺绣、回族刺绣、河湟刺绣等均是青绣的“一员”,先后列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海东也因此被称为“青绣之源”。

青绣国潮服饰展示区许迪侃摄

工作人员介绍,在过去,一名土族妇女费工费时将一条盘绣腰带做出来,它只是一条凝聚着满满爱意的腰带而已。可以说不要钱,又可以说多少钱都未必能买到,因为根本没有一个像样的青绣市场。到如今,绣娘制作的青绣钥匙扣十几元钱就能买到,多人合作耗时数月制作的大型刺绣精品,卖出几万元的价格也不稀罕。目前总部下属16个驻地办事处,带动15000多人就业,培育了众多“青绣”工坊、近60家小微企业。

而比青绣更让国人所熟知的,便是“青海拉面”。海东市化隆县也被称为“拉面之乡”。截至目前,海东籍群众开办拉面店总数2.77万家,拉面从业人数16.60万人,遍布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为重点的280个大中城市和马来西亚、土耳其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化隆籍拉面店共1.8万余家,从业人员11万余人,其中在省外经营10年以上的拉面店有2040家,5年以上的有9009家。

网络教学拉面陈俊摄

在化隆县群科新区的青海省拉面产业孵化基地,记者近距离聆听化隆拉面的故事,感知化隆人如何用勤劳的双手拉出“拉面产业”的悠长之路,感悟“一碗拉面”拉出各民族团结和顺的美妙“协奏曲”。

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汉族、土族群众种植的小麦磨成了面粉,藏族、蒙古族群众养的牦牛熬成了鲜汤,撒拉族群众种植的花椒、辣椒做成了调料,回族群众用双手拉出了一碗碗“致富面”“团结面”“幸福面”。

东西协作苏青共情

共饮一江水,苏青一家亲。今年是江苏对口支援青海的第十三年,十三年来江苏省积极搭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广渠道的对口支援工作平台,一批又一批的江苏援青干部走上雪域高原,一大批惠及民生、关乎长远的援建项目落地,一系列涵盖城乡建设、生态保护、文旅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发展计划实施,苏青携手共同镌刻下绵延不断的浓厚情缘。

黄河流经海东市循化县时拐了一个‘之’字形的大湾,形成了别致的景色。河道两岸群山连绵、沟壑纵横,黄河水时而沉静如雪、时而咆哮如虎,与峡谷内的丹霞地貌和野狐桥、双驼峰一起共同绘成一幅“天下黄河循化美”的美丽画卷。

“梁溪号”畅游黄河河文昊摄

从今年5月开始,循化黄河水面有了“江苏元素”。对口支援的无锡市梁溪区,利用东西部协作扶贫资金投资600多万元,建造完成“梁溪号”。循化县文体局旅游投资公司的负责人拜滨向记者介绍,游船总吨位168吨,能容纳100名乘客。这个五一和端午假期,已经成为当地旅游的热点。同时,他们还去到无锡,学习古运河游船的管理模式,以文化旅游为主导,以黄河水上观光旅游吸引来自各地的游客,增进广大游客对黄河文化、撒拉族民俗文化、民俗习惯的了解和认识,促进黄河水上旅游快速发展,帮助群众持续增收致富。

而在海东市民和县隆治乡桥头村,记者还见到一位特别想感谢江苏的企业负责人荆秀芳。她创办的沿雅梨源文化旅游有限公司,500亩软梨在此生长。

“软媚子”系列饮料和果酒产品许迪侃摄

据了解,目前公司建成年产1200吨软梨饮料、800吨软梨果酒产品产业生产基地。近些年,利用东西部协作平台,对口支援民和县的无锡市滨湖区不断为软儿梨生产企业“牵线搭桥”。据了解,为了拓宽销售,滨湖区很多政府机关食堂里都能看到来自青海的这款“软媚子”产品。与此同时,滨湖区还帮助引荐江南大学食品工程方面的教授,目前双方正在合作,再开发一款口感更丰富、更养生健康的饮料。荆秀芳说,没有来自江苏的支持,企业根本不会有现在规模。

对口支援帮扶,招商引资必将带给当地更多的就业机会。位于海东市民和县的青海省洺钦和服饰有限公司就是一家来自江苏泰州的企业。公司负责人印云南是一名90后,作为家族企业的继承人,是外人眼里的“富二代”。然而在当地村民的眼中,他是吃苦耐劳的领头人。从2021年3月投入生产,印云南就离开江苏一直坚守在这里,现在公司有年生产30万套服装的车间一处,生产防护服无菌室一处,同时吸纳民和县北山乡和其他乡建档立卡户贫困户15人,非建档立卡贫困户22人,及附近居民数人,就近就业致富。

印云南在工厂查看订单进度许迪侃摄

此外,公司的产品销售到哪爱心就捐到哪儿,免费给贫困山区的贫困学生、残疾学生捐赠服装。新冠疫情爆发后,辗转几次自行采购价值两万元的口罩捐赠给民和红十字会,并组织本县会缝纫的工人加班加点生产3816套防护服,交于县应急管理局统一分发给各疫情防控点。印云南说,他们虽然企业规模不大,但生活在这里,与当地有了深厚的感情,力所能及的回报社会、感恩社会,奉献企业的锦薄之力。

而民和县这两家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一个人,张跃建。他目前是民和县委常委、副县长(挂职),一名来自无锡滨湖区的援青干部。在记者与他的交谈中,可以感受到东西部协作的成果,也是江苏对口支援青海的一个缩影。

民和县委常委、副县长(挂职)张跃建接受记者采访许迪侃摄

张跃建说,三年来,这里成立了青海省海东市民和—滨湖东西部协作产业园。民和县政府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对所有入园企业减免三年租金、一次性给予5万元进驻奖励等。企业入驻后,产业园不断强化水、电、路等要素保障,为企业发展提供孵化基地和发展空间。如今,已先后与21家企业签订入驻协议,其中16家已投产。园区吸纳260余名附近居民在此就业,产业上下游带动周边种养殖户1300多人增收致富。

据悉,自2017年滨湖区-民和县结对扶贫协作以来,累计落实帮扶资金2.75亿元,实施帮扶项目100项,其中产业类34项,资金达9299万元。根据该县劳动力就业需求,定期召开专场招聘会,对全县有条件、有意愿的居民动态监测、及时扶持。

张跃建说,他即将结束三年援青工作。回想刚来到这片土地,以为三年时间很长,但当真的要离开时,脑海里都是温暖的回忆,满是不舍。

今日海东海东市委宣传部供图

走进海东、亲近海东,亲身领略海东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和绚烂多姿的河湟文化,感受海东各族儿女团结互助、勇闯天下的精神风貌,见证海东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和日新月异的城乡变化。这一周时间,记者深切地感受到了海东这座城市的温暖。此所谓,一次海东行,一生海东情。

祝福海东,明天更美好。

上一页  [1] [2] 

文章来源于:http://www.wmaa.cn 城市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