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城市网 > 昭通城市 > 正文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日期:2025/7/28 8:05:03 浏览:

来源时间为:2024-09-13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阳光正好,微风不燥。这里是避暑天堂,这里是磅礴乌蒙,这里是大美昭通。此时此刻,我们相约在昭通城市公园乌蒙水乡,远眺滇东北区域中心医院,在少儿舞蹈《暖洋洋》优美的旋律中,召开“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在云南样样好”系列新闻发布会“昭通印象幸福乌蒙”专场发布,一起感受“昭通印象”,一起体味“幸福乌蒙”。昭通,欢迎大家的光临!

“一老一小”一直是每一个家庭最关心的问题,如何直面群众关切,真正实现“在云南样样好”,一直是昭通市委、市政府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一老一小”系民心,一枝一叶总关情,今天我们邀请大家跟随嘉宾们一起去看一看昭通老百姓的幸福生活。

首先,我向大家隆重介绍今天的嘉宾,他们是:

中共昭通市委书记苏永忠先生;

昭通市教育体育局局长周世碧先生;

昭通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杨斌先生;

昭通市应急管理局局长谭德勇先生;

昭通市绥江县中城镇福兴社区党总支书记黄灯女士;

返乡创业人员优秀代表、云南博烨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勇先生;

留守儿童暑期集中公益托管服务优秀代表,昆明文理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李然同学。

应邀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驻滇新闻单位和省内各新闻媒体的记者朋友们,欢迎大家的光临!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昭通,一起倾听温暖的故事。

有请中共昭通市委书记苏永忠先生为大家作。

中共昭通市委书记苏永忠发布新闻

中共昭通市委书记苏永忠:

各位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

在这苹果飘香、喜获丰收的美好时节,欢迎大家到昭通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亲身感受“昭通印象幸福乌蒙”。借此机会,我代表昭通市委、市政府,向各位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昭通的关注、支持和推介表示衷心的感谢!值此中秋佳节来临之际,在这里提前祝大家节日快乐、阖家幸福!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归根到底是老百姓的幸福生活。近年来,昭通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聚焦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深入推进“六大战略”,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迈出新步伐,发展成果更好造福昭通人民群众,也让八方来客在昭通切身感受到“云南样样好”。

下面,我用“五个持续”“五个有”来解读“昭通的幸福”。

昭通的幸福,在于脱贫成果持续巩固,群众增收有支撑。昭通是全国脱贫人口最多的地级市,全市有185.07万脱贫人口。我们始终把巩固脱贫成果作为最重要的政治任务,扎实抓好群众收入、劳动力返乡“两项监测”,持续强化产业、就业“两项支撑”,促进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2023年,全市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增长了16.8,增速列全省第1位。在产业支撑上,我们大力发展苹果、竹子、马铃薯、花椒、天麻、特色养殖“六大高原特色农业”,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群众增收。今年上半年,全市1.8万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44.4万户脱贫群众户均增收1020元。在就业支撑上,我们常态化做好返乡劳动力动态监测和就业帮扶,全市脱贫劳动力、易地搬迁劳动力就业率分别达89.2、92.3。今年上半年,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增长18.2、达到8311元,与全省差距进一步缩小,脱贫群众的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

昭通的幸福,在于创业就业持续深化,勤劳致富有盼头。昭通是人口大市,也是全省转移就业人口最多的地级市,全市301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稳定在260万人以上。一大批劳动力外出打拼,既增加了收入,更开阔了眼界、学到了技能,有的在浙江、有的在广东大胆创业,成长为五金、纺织、建材等领域有较强实力的企业家,为昭通推进创业就业积累了宝贵经验。我们围绕“让就业岗位更稳、让群众收入更高、让返乡创业更好”的目标,坚持转移就业、返乡创业、就近就地就业同步抓,出台了创业就业二十条政策措施,通过返乡创业带动就业、转移输出再就业、就地就近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等措施,让广大劳动力创业有门路、就业有岗位。2023年以来,全市共发放银行创业扶持贷款55.22亿元、政府补贴性创业贷款12.06亿元,回引6.59万人返乡创业,带动18.64万人就地就近就业。比如,参加今天发布会的云南博烨服饰有限公司胡勇总经理,就是我们返乡创业的优秀代表,大家可以听听他的创业故事。

昭通的幸福,在于民生投入持续加强,教育医疗有保障。我们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稳步加大民生领域资金投入,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23年,全市民生支出476.8亿元、占比达83。去年以来,我们紧扣“一年补短板、两年提质量、三年上台阶”的目标,深入实施教育医疗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教育上,我们坚持一手抓硬件投入、一手抓教学质量,去年以来共实施教育项目192个、新增学位7.2万个,引进14家优质教育机构合作办学,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今年,26名学子考入清华、北大,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教育的氛围越来越浓厚。在医疗上,我们全面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全面推进医保参保扩面,着力建好1个省级中心医院、4大专科医院、11个省级临床医学分中心、12家医共体总医院,特别是由昆明医科大学全面托管的云南省滇东北中心医院,加快形成肿瘤、心血管、呼吸、神经、创伤“五大中心”,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昭通的幸福,在于保障体系持续健全,朝夕美好有守望。昭通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打拼,在就业增收致富的同时,客观上也造成了大量老人和儿童的留守问题。我们聚焦“一老一小”关爱保护,不断织牢织密民生保障网,让“夕阳”更美、让“朝阳”更红。聚焦老有所养,我们大力实施“惠老阳光工程”,建成11个县级失能照护机构、90个乡镇级区域养老服务中心、1619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38个“幸福食堂”,集中供养老人4900人,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3040户,23.08万低收入老年人享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11.52万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享受高龄津贴,3.2万留守老人实现生活保障、困难帮扶、健康服务、关心关爱“四个到位”,多样化、全方位的养老服务托起了老年人“稳稳的幸福”。聚焦幼有所育,我们不断健全完善儿童福利体系,建成区域性儿童福利院4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11个、儿童之家734个,1.05万名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全部纳入保障,9.2万留守儿童实现管护有人、学业有教、困难有助、健康有保、安全有护、活动有家“六有目标”。今年暑期,我们创新开展了留守儿童集中托管服务,共设立376个集中托管点,组织1400名志愿者,免费集中托管服务9516名儿童,让孩子们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昭通的幸福,在于安全防线持续筑牢,防灾减灾有实招。昭通地处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抬升地段,地质灾害点多面广、易发多发。我们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坚持标本兼治,不断织密织牢防汛减灾“安全网”。一方面,我们认真落实“1262”预警叫应机制,精准叫应到村组农户,延伸拓展叫应到学校医院、工矿企业、电站水库、道路交通等各领域,今年汛期以来,有效应对42轮强降雨、安全转移群众1.3万人,没有发生一起人员伤亡。值得一提的是,基层干部群众探索实践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比如镇雄县木卓镇新桥村防汛典型经验被全省推广。另一方面,我们把避险搬迁作为维护群众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分批分期把受威胁群众从安全隐患大、生存条件差的地方搬到城镇里来,今年共实施避险搬迁6239户24613人,预计到年底前,搬迁群众就能搬入新家园、开启新生活。

昭通的幸福,是为民、利民、惠民的幸福。就在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里,在创业就业、增收致富的奋斗故事里,在防灾减灾、避险搬迁的幸福家园里,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民生保障里!

昭通的幸福,是多元、多样、多彩的幸福。热忱欢迎各位媒体朋友及各方游客,到昭通避暑休闲,到大山包探访黑颈鹤珍爱之旅,到革命老区追寻红色记忆,到豆沙关探寻“一目三千年”的历史足迹,到金沙江上畅享水上乐园,到云上马楠感受诗和远方,到果林花海体验田园生活。这里,总有一款生活适合您!

谢谢!

宗霞:

谢谢苏永忠书记充满热爱和梦想的。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我们全力推动民生领域突出问题的解决、不断地织密民生保障网,让“样样好”成为昭通老百姓生活的写照,昭通市委、市政府用责任和担当给大家掷地有声的满意答卷。

接下来,我们把时间留给现场的朋友进行交流和中,大家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的媒体机构。

云南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云南日报记者:

“好看病,看好病”是人民群众的关切,昭通市在满足群众更好的医疗需求方面有哪些做法?谢谢。

宗霞:

有请昭通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杨斌先生作。

昭通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杨斌答记者问

昭通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杨斌:

感谢云南日报的这位记者朋友。昭通是全国脱贫人口最多的地级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优质医疗资源的匮乏,一段时期,有近100万人到市外就医、医保支出近20亿元、占总量的1/3,群众就医负担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风险压力大。市委、市政府紧扣做特市级、做优县级、做强基层“三个定位”,全力解决好群众看病就医急难愁盼问题。

第一是做特市级。我们抢抓机遇,高规格高起点规划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云南省滇东北中心医院心血管、肿瘤两大中心相继开办运营,开放床位1500张,是全省首家运营的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就是在发布会现场后面的这家医院,2022年以来,2000余名长期在外患者返回到昭通来看病就医,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群众的就医负担。也就是在这个月,9月4日昆明医科大学正式托管中心医院,呼吸、神经、创伤三大中心即将开办运营,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一线城市一流的优质医疗服务。

第二是做优县级。我们充分发挥“组团式”对口帮扶人才优势,补齐基础人才短板,每千人有床位8.3张、执业医师2.5人,每万人全科医生3.7人。应该说我们通过共同努力,县级综合医院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已经实现了全覆盖,并且全部入选

[1] [2] [3] 下一页

文章来源于:http://www.wmaa.cn 城市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最新资讯
  • 人狠话不多!阿里成立半导体公司「平头哥」:首款AI07-28

    云栖大会首日,阿里巴巴发布了城市大脑2.0版,宣布成立「平头哥」半导体公司开发AI芯片。机器之心报道作者:李泽南9月19日上午,由杭州市政府与阿里巴巴主办、最具……

  • 普洱江城:城市更新提质增效宜居宜业魅力彰显普洱江城:城市更新提质增效宜居宜业魅力彰显07-28

    来源时间为:2025-05-20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也是改善民生的核心工程,江城县住建局紧扣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以增进民生福祉、提升城市……

  • 临沧:全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07-28

    来源时间为:2025-07-28近年来,临沧市全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及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着力建设好美丽家园,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加快补……

  •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07-28

    来源时间为:2024-09-13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阳光正好,微风不燥。这里是避暑天堂,这里是磅礴乌蒙,这里是大美昭通。此时此刻,我……

  • 昌都市第九届三江茶马文化艺术节将于8月19日开幕07-28

    11日,昌都市召开第九届三江茶马文化艺术节新闻发布会,宣布第九届三江茶马文化艺术节将于8月19日至25日举办。发布会上,昌都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魏兴贵介绍,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