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城市观察_聊城的“幸福路”:一个乡村振兴片区,一张“金名片”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山东城市观察_聊城的“幸福路”:一个乡村振兴片区,一张“金名片”聊城正将资源禀赋转化为发展动能,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百姓致富的金山银山。
文_陈明一
“邑路繁花”“沿黄九品”“画乡鲤都”“鱼山梵韵”“顾乡平野”……
在聊城,这些美妙的词汇并不是景区的修饰,而是一个个乡村振兴片区的“金名片”,流露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意,也在时刻提醒“乡村振兴,产业必须先行”。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解决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江北水城·两河明珠”,商朝名相伊尹曾在这里隐居躬耕,教民种谷植桑,东阿阿胶有3000多年的技艺传承,茌平圆铃大枣2000多年前就在此栽培,冠县鸭梨的种植历史可追溯到汉代。
如今,聊城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约10的生产总值来自农业,用山东省1/18的土地,生产出全省1/10的粮食、1/10的瓜菜菌,被中国蔬菜流通协会命名为“中国蔬菜第一市”,临清黄河古道古桑树群、莘县香瓜种植系统等成功列入山东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坐拥天赋异禀,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必然是聊城攻坚的关键。
近年来,聊城市坚持因村因地制宜,以片区化推进、组团式发展,累计建成67个省市县三级乡村振兴片区,连续打造出“邑路繁花”“沿黄九品”“画乡鲤都”等一批特色鲜明、示范带动作用强的乡村振兴片区。
东昌府区堂邑镇刘庄村的美丽庭院图片来源:田柏林因地制宜,扩点成面
走进东昌府区堂邑镇“邑路繁花”省级齐鲁样板示范区的教场李村,笔直整洁的道路与绿树成荫、白墙红瓦的民居相映成趣。
东昌府区地处鲁西平原,位于主城区近郊。近年来,这里先后建成了刘庄村、教场李村等38个省级美丽乡村,实现了点的突破。
所谓“邑路繁花”,“邑”指千年古镇堂邑,“路”寓意乡村振兴和致富之路,“花”象征葫芦花、桃花、梨花等特色产业绽放的幸福之花。
在堂邑镇,刘庄村通过举办赏花节吸引游客实现生态价值转化,逐步完善秸秆气化、统一供暖、街道硬化亮化等设施,打造出“花开似火、绿树成荫”的省级生态村;路庄村全面推进村庄绿化、美化及基础设施升级,集中整治杂乱葫芦摊位,并增设展示架,实现了村年接待客商及游客近3万人次,经济收入超2000万元,发展成效辐射周边多个乡镇。
目前,东昌府区打造了5个省、市级乡村振兴片区,实现了示范引领——
堂邑镇“邑路繁花”省级齐鲁样板示范区,依托古运河、湿地等生态资源与近郊优势,深挖葫芦文化、发展葫芦特色产业,年综合效益达到16亿元,销售额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5;
道口铺街道市级衔接推进区依据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资源,推动非遗文化赋能、挖掘特色优势,绘就生态美丽、产业繁荣、乡村善治新画卷;
侯营镇市级衔接推进区创新探索“龙头企业 卫星工厂”共富模式,发展棉服加工特色产业,年产值超11亿元,占全国秋冬轻质棉服产量70以上。侯营镇市级乡村振兴片区依托中华葫芦园,打造了镇党史学习教育基地、葡萄采摘园、油葵花海、“徐楼印象”等特色旅游项目。
在路径选择方面立足平原特色,在乡村发展方面突出特色产业,在乡村建设方面注重保留乡村风貌,在聊城,以东昌府区为代表,各地正把现有示范片区“扩点成面”,统筹推进乡村“五大振兴”,走好平原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东昌府区堂邑镇路庄村,全国最大的葫芦集散地图片来源:朱玉东“片区 ”,铺就幸福路
冠县“冠先芳华”片区重点打造以农文旅融合为标识,高新区“顾乡平野”片区以乡村潮流文化为特色,东阿县“鱼山梵韵”片区以黄河风貌为主轴,茌平区“藕遇枣乡”片区以特色种植为基础……
可以看出,在片区打造的过程中,聊城充分考虑村庄的基础条件、产业优势、群众意愿等因素,努力将村庄特色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
坚持省级片区创标杆、市级片区增效能、县级片区强根基,聊城推动由小片到大片、由少片到多片、由基础到标杆,梯次建设、延展提升。同时,充分挖掘运用乡村资源禀赋、优势产业、文化习俗、传统工艺等乡村元素,坚持“一片区一主题”,做好“片区 ”文章。
围绕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聊城推进乡村振兴片区和粮食高产田“万亩大方”同规划、同实施,今年将新建“万亩大方”19个,形成“片区 大方”粮食高产稳产的新模板。
聚焦蔬菜、畜禽、林果、水产等优势特产,大力发展特色种养、农村电商、乡村旅游、文化创意、手工制造等有土味、有特色的富民产业,聊城做到“片区 产业 集群”联建共建,让更多农民群众在家门口稳定增收。
东阿县以黄河下游最窄处艾山卡口为中心,分别向上下游延伸,谋划打造了生态景观优美的“沿黄九品·品品连乡”、历史人文厚重的“鱼山梵韵·七星诗章”、特色产业鲜明的“金牛古邑·莓好甜园”3个片区,串联成线、连线成片,形成了“幸福河畔·和美乡村”典范。
鱼山镇是曹植文化、梵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曹植墓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鱼山梵呗”。
深入挖掘鱼山镇地方特色文化,东阿县将曹植文化、梵呗文化、民俗文化与示范片区景观打造形成有机结合,鱼山新村规划建设了飞鸟民俗巷、书画院、根雕馆、鱼山人家、绿野仙踪等农文旅项目,全面提升村居环境和文旅业态,与鱼山曹植风景区融为一体,形成景区 乡村旅游为一体的旅游线路,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的旅游体验。
东阿县加大资金资源、土地指标等整合力度,制定支持示范片区建设的融资、税收等优惠政策,搭建“政企银保担”合作平台,签约银行授信6.2亿元,确保片区有资源、有项目、有保障。同时,坚持以盘活资源资产为基础,开展“三资”提质增效行动,摸清宅基地和村集体建设用地底数,分别制定提升利用方案,将闲置院落变成精品民宿、商铺作坊,将村内荒地变成美丽果蔬园、休闲小广场等,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激发乡村活力。
可以说,东阿县是聊城片区建设过程中的一个缩影,“重在内涵提升、重在联农富农、重在示范带动”,让片区建设真正做到了百姓的心坎上。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聊城全市片区将建设重点产业项目72个,产业总产值更可突破100亿元。
聊城鱼山风貌图片来源:朱玉东党建引领,抱团发展、高效治理
至今年年底,聊城全市省市县三级片区将达到111个。这也对聊城的治理效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针对“坑多塘多”这一平原地貌特点、村容村貌提升的难点,今年,聊城正对省市县三级片区内的所有坑塘进行摸底建档、全面提升,并深挖农村坑塘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统筹项目资金,分类综合整治,因地制宜建设基础型、生态型、经济型坑塘,把堆满垃圾的池塘打造成为便民“口袋公园”和富民种养基地。
今年,全市计划整治提升688个乡村坑塘,进一步美化乡村环境,增加群众收益,提升片区建设整体成效。
深入推进党组织“跨村联建”,聊城在省市级片区成立“片区党委(功能型)”,由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兼任书记,切实提高组织力和政治引导力,成为推动村庄抱团发展、高效治理的坚强核心。
乡村振兴片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聊城通过强化过程管理、完善闭环机制、加大要素供给、创新问题整治,确保片区建设高质高效。
东阿县铜城街道艾山村村民在直播带货艾草产品图片来源:巩玉强随着《乡村振兴片区建设全周期管理办法》的制定,聊城对片区项目申报、方案制定、建设实施、验收考核、资金支付、管护成效等进行动态跟踪调度,分环节评估、全过程督导,发现问题,立即解决,确保片区规划好、质量高、投入有保障、管护有机制。
通过把组工、宣传、发改、财政、资规等多部门的政策集成起来、统筹起来,聊城整合各类涉农财政资金,推动行业部门、金融机构和社会力量同向发力,并深入开展“国有企业结对”“万企兴万村”“乡村振兴合伙人”等活动,在片区内率先实现乡村资源向优质产业、高效业态转化升级。
黄河文化与运河文化在这里交织相融,聊城,这片土地正将资源禀赋转化为发展动能,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百姓致富的金山银山。以“片区 ”模式探索平原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径,为齐鲁样板注入鲜活实践,也让千年农耕文明在新时代绽放新的生机。
文章来源于:http://www.wmaa.cn 城市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