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统筹源网荷储协同发展。我们在四个方面发力,在电源端,我们实施的晋北新能源基地项目建成并网后,大同电力总装机容量将达到3000万千瓦,年发电量将达近1100亿度。在电网端,大同目前有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118座,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327条,线路长度4717公里。特别是当前正在建设的大怀线1000千伏特高压输变电线路工程,项目建成后,大同将成为京津冀绿色能源的重要供应基地。在负荷端,我们重点发展以IDC智算(互联网数据中心)为主的产业集群,仅仅用了6年时间,大同城市算力分指数就位居全国前3名。在储能端,目前全市已并网的和在建的项目涵盖了电化学储能、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重力储能、飞轮储能等几乎全部的储能类型。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推动绿电园区和零碳园区建设。
四是全方位布局新能源产业链项目。我们聚焦新能源补链强链延链,积极布局上下游产业。已投产和在建的企业,产品范围包括储能系统集成、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锂电池负极材料等方面。目前,我们正在与宁德时代等企业合作,推动1.52兆瓦钙钛矿示范区落地,这个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国内最大的钙钛矿商用地面光伏项目。
总的来讲,大同市作为能源大市,将持续以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为牵引,依托能源优势,延伸产业链条,全力打造华北地区最大的综合能源基地和绿色能源基地。谢谢!
山西日报记者:
近年来大同市积极推动高质量发展、全方位转型,努力打造“文旅之城”,文旅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今年国庆,火热的大同文旅市场引起广泛关注。请问,作为山西省着力打造的三个“国际旅游热点门户城市”之一,大同是如何推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下一步有哪些打算?
大同市委常委、副市长??翟永清:
首先,感谢您对大同文旅的关注和积极评价,也感谢广大媒体朋友对大同文旅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近年来,大同市围绕“建设国际知名文化旅游城市”“国际旅游热点门户城市”的发展目标,大力实施“文旅强市”转型发展战略,立足比较优势,深耕文旅赛道,大同文旅确实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截至目前,全市共创建30家A级旅游景区,2024年初至今已累计接待游客1575万人次,比2023年增长107.5;云冈石窟接待游客突破400万人次,恒山景区接待游客突破30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大同文旅“火爆出圈,势头强劲”。总结起来主要是“三个聚焦、三个强化”。
一是聚焦顶层设计,强化高位推动。市委十六届六次全会明确将深耕“文旅赛道”作为加快构建大同全方位转型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成立了由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强化系统谋划和科学布局,从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组织架构、推进机制、重点领域等方面发力,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全面塑强“中国古都天下大同”城市品牌,聚焦“文化古都、清凉夏都、美食之都”基本定位,先后出台了《建设国际知名文化旅游城市行动方案》《大同古城文旅业态发展扶持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努力走出大同特色文旅发展之路。
二是聚焦融合创新,强化产业赋能。丰富的文旅业态和文旅产品供给是一个优秀旅游城市的持久竞争力。“云冈、恒山、古城、长城”是大同独特的文化标识,我们加快云冈石窟世界级旅游景区建设、加速推进恒山5A级旅游景区创建;依托大同古城,实施了东南邑历史街区、“如梦大同”文旅综合体等12个重点文旅项目建设,打造沉浸式、融合型文商旅体验消费空间。文旅消费增长明显,来同游客平均停留时间由原来的1.6天增长至2.6天,18—40岁游客占比达50以上,外地游客占比超过2/3,两次以上来同的旅客占比达到一半以上。另外,在文创方面也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同博文创、佛小伴、冰箱贴、醋可乐、醋冰激凌、沙棘面包等300余种文创产品成为大同文旅消费新宠。目前,大同历史文化游、红色革命游、乡村度假游、康养研学游、演艺赛事游……蓬勃发展、方兴未艾,到大同旅游度假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共识和选择。
三是聚焦提质增效,强化服务保障。我们坚持“以游客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实践中建立完善了常态化文旅服务调度机制、12345涉旅诉求快接快处机制等9大闭环工作机制;优化提升“畅游大同”智慧文旅服务平台,固化了住宿餐饮明码标价、文博场馆延时开放、旅游景区直通车、旅游公交专线、游客服务驿站等一批暖心宠客举措。在客流高峰时段,热情好客的大同市民主动让景、让路,每一位市民都在为大同文旅尽一份责、献一份热,以实际行动共同欢迎八方来客。
在文旅发展的道路上,每一步走得坚实,才能行稳致远。目前大同文旅有了好的发展势头,但是成功的开始不等于成功的全部,在新的起点上再出发是大同文旅的新使命。我们还是要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文旅高质量发展总体要求,立足市情,对标先进,细化举措,久久为功,紧紧围绕大同文旅发展的新特点、新需求,从文旅产品业态、基础设施,特别是文旅服务的供给端发力,塑优塑强大同文旅品牌,让每一位游客在“恋恋不舍”与“念念不忘”的情愫中感悟大同、喜欢大同。谢谢!
山西广播电视台新闻融媒体中心记者:
近年来,大同市将农业作为转型发展的“四大赛道”之一来抓,产业布局持续优化。请问大同市在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有哪些思路,取得了哪些成效?
大同市副市长??孟维君: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大同是京津冀地区“菜篮子”和特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全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核心示范市、全国三大优势奶业产区之一。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把农业作为转型发展的“四大赛道”之一,坚持“十化”发展思路,即坚持工业化思维、市场化理念、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通过数字化、智能化赋能,守住绿色化底线,坚持品牌化战略,最终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和农民收益的最大化,聚焦“6 2”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今年前三季度,我市“三农”领域交出了一张高分答卷,一产增加值同比增长6.5,一产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7.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7.7,3项涉农经济指标全部取得了增速全省第1的好成绩,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呈现崭新局面。
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我市“6 2”农业产业发展近年来取得的一些成效。
一是粮食生产面积产量“双提高”。大力推进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粮食种植面积逐年提高,今年达到443.26万亩。统筹实施了有机旱作膜下滴灌、一喷多促等种植技术,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已建成224.5万亩。今年秋收已经基本结束,根据田间测产,我市粮食总产有望突破26亿斤,实现“十五连丰”。
二是设施蔬菜规模质量“双提升”。在全市复制推广“寿光模式”的蔬菜产业技术、渠道、运营体系,天镇铭宸、阳高圣阳、云州慧农等一批高标准、规模化的重点项目建设如火如荼,设施蔬菜面积达到13.6万亩,阳高红西红柿、天镇辣椒等蔬菜品牌叫响全国,天镇县入选2023年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区。
三是畜牧产业基地市场“双增效”。全市规模养殖场有821个,规模化养殖水平达到67,年产值超亿元的龙头企业达15家。云尚牧业、宝顺牧业、晋星鸭业等一批新建畜牧项目加快建设。牧同乳制品、同风肉制品、边塞牧羊羊肉等畜禽产品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大同味道”香飘万家。
四是农产品加工持续做强。积极对接全国农产品加工、销售、餐饮等领域头部企业,带动我市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上档扩规。培育发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10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80家。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完成165亿元,同比增长13.4。
五是渔业产业持续做优。在全市布局了“一冷一热一温”三大养殖基地,在灵丘县、广灵县发展以鲟鱼、虹鳟鱼为主的冷水养殖,在天镇县、阳高县发展以罗非鱼为主的热水养殖,在云冈区、新荣区、云州区发展以鲈鱼、鳜鱼、南美白对虾为主的养殖和休闲渔业。现代渔业、卧龙鳜鱼、博润苑渔乐岛等项目建成投产。今年前三季度,水产品产量达2620吨,同比增长16,增速全省第一。
六是林下经济持续做大。统筹布局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产品采集加工,发展林下经济72.6万亩,沙棘原料、杏果种植加工以及林下中药材、菌类种植加工业态日趋丰富。特别是我市的杏果产业,今年喜获丰收,全市13万亩鲜食杏产量达18万吨,产值达11亿元。
此外,我们持续发展壮大黄花、黄芪两大特色产业。
黄花产业向“优”而进。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把黄花产业保护好、发展好,做成大产业,做成全国知名品牌,让黄花成为乡亲们的‘致富花’”的殷殷嘱托,大力实施黄花产业提质行动,全面打造黄花特色产业集群。大同已经成为全国黄花的重要主产区之一,黄花种植面积达26万亩,开发出六大系列130余种黄花产品,全产业链年产值突破40亿元,小黄花真正成为了我市乡村振兴的大产业、特优农业的名品牌、带动农民群众持续增收的致富花。
黄芪产业向“强”而行。我们以黄芪纳入国家食药物质目录为契机,强化种质保护、培育提升品牌、“破圈”合作宣介,持续推动黄芪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市黄芪种植面积达37万亩,培育企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333家,年采收量达1万吨,开发系列产品70余种,全产业链年产值达8.5亿元。
下一步,我市将深耕农业赛道,围绕“6 2”农业产业体系,着力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积极构建多种特色农业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全力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奋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谢谢!
中新社记者:
今年5月24日,国家数据局公布了承担数据标注基地建设任务的城市名单,大同市位列其中,请具体谈一谈大同在发展数据标注产业方面的情况以及下一步围绕建设任务重点开展哪些工作?
大同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强: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我们引进数据呼叫、标注产业的初衷主要是为了更好促进和扩大城市就业。大家都知道,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一座城市发展活力强不强、后劲足不足的重要标志。哪个城市能留住年轻人,哪个城市就有希望。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数字化的不断加速,传统产业的就业吸附能力持续降低,但与此同时,数字时代也带来了像数据标注、清洗等诸多新兴劳动密集型行业。为此,我们抓住机遇,从数据呼叫产业做起,提前布局数字服务新业态,同步进行了系统性顶层设计:
一是行业标准的建设。对接国家工信部一所,成立研究中心,研究制定数据标注行业标准,引进落地人工智能基础数据基地项目,积极承办国家级标注基地研讨会暨全国呼叫中心产业发展年会,引领产业发展方向。
二是制定出台专门的扶持政策。先后引进抖音、京东、科大讯飞等头部企业58家,建成就业职场19个,实现10个县区职场全覆盖,形成了数字服务业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是强化技能培训。在省里的大力支持下,引进上市公司传智教育集团,建成了年招生规模5000人的大同数据科技职业学院,预计明年将正式开始招生。这是全国第一家专门面向互联网、智算、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行业的全日制统招大学,必将为解决数字化人才供给不足难题发挥积极作用。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全市已经形成了集标准制定、技能培训、市场主体、产教协会于一体的完整产业生态,累计带动超过2万年轻人就近就地就业,成功入选“国家级数据标注基地”。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建设任务,重点开展好三项工作。
一是扩容。力争将标注数据规模拓展到1770TB,行业高质量数据集8个以上,带动标注、建模从业人员3.5万人以上。
二是提质。推动整个业态由数据呼叫、数据标注等基础岗位为主加快向数据审核、数据清洗、数据建模和人工
文章来源于:http://www.wmaa.cn 城市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