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4-05-18
徐州:厚植“海绵”底色,打造“会呼吸”的城市2024年05月18日14:41_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_
24-05-18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编辑:鲍彤
本报记者王思恒
近日,汉源大道绿道建成向市民开放。该项目利用海绵城市理念,结合渗、滞、蓄、净、用、排等海绵城市建设的六个要点,营造出生态宜居的城市大道公园。
近年来,江苏徐州以海绵城市建设为重要抓手,出台一系列专项规划和实施意见,在老旧小区改造、绿地公园建设等民生项目中,积极贯彻海绵城市理念,构建了一个连贯而高效的海绵网络,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吸水、蓄水、净水、释水,有效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推动绿色生态建设和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让城市更加畅快地“呼吸”,提升城市的“韧性”和“弹性”,为市民创造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
谋定而后动
发展有条不紊
每年汛期,“逢雨必涝”“城中看海”成为不少城市的烦恼。曾经,徐州因其特殊地势,汛期暴雨引发的内涝问题一直是困扰当地群众的一大难题。
如何破解难题?作为解决城市内涝的利器,海绵城市为“因水而困的”徐州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就是能够像海绵那样,在降雨时能够吸水、存水,渗透和净化水源,在需要时又能将所蓄存的水资源释放出来以供使用。”徐州市海绵办相关负责人解释道,“这个概念涵盖了诸如城市绿地、透水铺装路面等一系列配套设施,从而使得我们的城市在应对环境变迁和自然灾害时展现出更强的适应性和韧性。”
近几年,徐州积极探索构建覆盖城市建设的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体系,先后编制完成《徐州市中心城区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徐州市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确保海绵城市建设有规可依、有章可循,有力地保障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贯彻与落实。
全面铺开城市海绵化改造,徐州在老旧小区与新建居民区、小型绿地公园以及学校等各类民生项目中,贯彻实施海绵城市的构建理念,初步构建连贯高效的海绵网络,真正实现了城市像海绵一样的吸水、蓄水、净水、释水的功能。
据市海绵办统计,2023年徐州市共完成海绵项目171项,其中主城区完成72项。市海绵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海绵城市建设是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一剂良药,是推动绿色生态建设、自然资源循环的必由之路。
作为首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南秀北雄的的徐州正通过一个个全新的海绵项目,奏响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高效推进
助力城市畅快“呼吸”
破解内涝之殇,打造海绵城市,为徐州提供了一种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治理”的智慧治水新思路。不仅对徐州的生态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也给市民的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福利。
走进景色宜人的金奎公园,随处可见的旱溪、植草沟与雨水花园等绿色生态设施格外醒目。
“每天早上我都会来这晨练。”市民刘女士说,“相较于普通的公园步道,这里的步道上有很多小孔,不管是下雨还是绿化带浇水,都不会在步道上留下积水,对于我们这些热爱跑步的人来说非常友好。”
“通过公园植被,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这里的积存和渗透,避免形成附近道路积水,又能实现雨水收集有效利用,这就是海绵城市理念的一个体现。”市海绵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海绵城市的设计不仅体现在城市公园里,也融入到我们居住的小区之中。
漫步在云龙湖金茂府,不光能感受到园林式风景,映入眼帘的还有各式各样的“海绵基因”。
“本项目在满足海绵功能的前提下,着力提升景观效果。通过多层次的植物搭配使海绵与景观深度融合,例如小区地势较低的水杉林区域,园林景观与海绵深度结合,融合景观微地形、旱溪、雾森系统等,形成了雨时有水、旱时有景的景观效果。”云龙湖金茂府项目负责人表示,“其中雾森系统充分利用净化过后的雨水,降低局部温度,增加湿度,形成小区内特有的‘休闲氧吧’。既有云雾缭绕的自然风光,又实现了海绵功能性的要求。”
越来越多像云龙湖金茂府这样的小区建成组网,助力徐州“海绵城市”建设提速。
不只是城市新建小区,从公园游园到水系治理、从城市主干路到街头巷尾、从城市旧改到社区治理,徐州的海绵城市建设全面铺开。通过融入“渗、滞、蓄、净、用、排”等生态工程措施,加速推动城市“旧貌”换“新颜”。
久久为功
擦亮生态底色
作为徐州主城区涝水自排的重要通道,奎河(苏堤路—袁桥闸段)经历了一系列的综合治理措施后,实现了由浊变清的显著变化。
市区段王窑河通过实施水生态修复及水系贯通在内的综合整治工程,依托生态护岸、植被缓冲带等海绵化生态措施,雨水下渗与面源污染控制能力显著增强,构建了安全的水系廊道空间结构。
位于泉山区三环西路西侧的泉润公园,这座由采煤塌陷区改造而来的公园,在设计时就融入了海绵城市的“湿地泡”理念。公园内精心规划了12个生态旱溪和雨水坑塘,将原本的废弃塌陷地转变为一个功能多样、兼具生态与美观的城市绿洲,为市民提供了一个欣赏自然美景,了解环保知识的好去处。
卧牛山公园也是徐州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个典型。公园总占地面积795亩,周长约3630米,山体海拔131.73米。公园定位为山体生态修复公园,以“城市双修”为契机,将海绵城市理念运用其中,改善人居环境和城市功能,促进城市与自然有机和谐融合。
时至今日,徐州在生态修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23年12月,全市累计修复废弃宕口206处(含正在实施60处)、累计治理塌陷地29.97万亩(治理率70.8)。其中贾汪潘安湖、城北九里湖等采煤塌陷地变身风景宜人的国家级湿地公园,潘安湖和九里湖成为“城市双绿肺”。
随着海绵城市理念“嵌入”城市建设,越来越多的“海绵”元素将助力城市畅快“呼吸”,提升城市的“韧性”和“弹性”。
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一个长期且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市海绵办负责人表示,未来,徐州将进一步明晰工作思路,深化体制创新、政策保障,强化系统构建、智慧管控,把海绵城市建设融入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切实改善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提高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全力打造更具影响力的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2024-05-1814:41:06:544徐州:厚植“海绵”底色,打造“会呼吸”的城市221585看江苏看江苏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1
进展
扬州网新闻热线:0514-87863284扬州网广告热线:0514-82931211相关阅读: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扬州网”或“扬州日报”、“扬州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扬州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寄奉稿酬。文章来源于:http://www.wmaa.cn 城市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