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城市网 > 咸宁城市 > 正文

咸宁市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1月10日杨军)

日期:2024/4/29 13:01:45 浏览:

来源时间为:2024-1-10

——2024年1月10日在咸宁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市长杨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3年工作回顾

2023年是极不平凡、极不容易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多变的经济发展形势,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按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总体部署和市第六次党代会工作安排,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统筹发展和安全,切实抓好强信心、稳增长、防风险、推改革、惠民生等工作,经济运行呈现稳定向好、稳中提质的态势,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一)夯基垒台、立柱架梁,高质量发展提质增效。攻破了一批重点项目。一年来,德国负碳材料、华德力新材料、华润蒲圻电厂三期、通山县大幕山抽水蓄能电站、武汉都市圈环线高速簰洲湾长江大桥及接线工程等5个百亿级项目顺利落地开工,为咸宁历史首次,其中投资15亿欧元的德国负碳材料项目是湖北省历史上最大外商独资项目、第二大外商投资项目,为科学高效利用188万亩楠竹资源找到出路。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成功落户,咸宁赢得区域节点城市功能。武咸快速通道天子山大桥、咸宁长江综合门户港、国际陆港、嘉鱼县簰洲湾防洪避险工程、通山县黄荆口水库、崇阳县木三李水库等一批谋划了多年的基础性、支撑性、牵引性强的重大项目取得关键性突破,咸宁走上了效速并取的发展快车道。开创性设立了咸宁(武汉)离岸科创园,签约“瞪羚”企业、“小巨人”企业、科创企业94家,在咸设制造基地14家,融入和借力武汉都市圈,创新发展、动能转换迈出历史性步伐。现代服务业领军企业“去哪儿网”华中总部基地、杭州赛凡科技公司成功落户咸宁,营业额均超30亿元,实现了数字经济的重大跨越。突破了一批重要试点。获批全国第三个国家公园城市标准化试点,咸宁城市建设探索登上国家级舞台。国家级商贸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全国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咸宁时空大数据平台、国家苎麻纺织产品质检中心等试点示范工程通过部级验收。全省“先行区”建设150项重点任务落实落细落效。出台《咸宁市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实施重点项目50个、总投资1167.9亿元。探索餐厨垃圾处理“咸宁模式”,生活垃圾分类考评居全国小城市第一档,全省现场会在咸宁召开,城管综合考评居全省前列。咸安区资源服务平台下沉,赤壁市小流域综合治理,嘉鱼县城镇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崇阳县共同缔造、教联体建设,通城县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等试点取得明显进展。承办了一批重大活动。高质量高标准承办第七届中俄蒙旅游部长会议、第四届全国老年人门球交流活动和老年人体育健身大会闭幕式、第十九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2023“一带一路”赤壁青砖茶产业发展大会、全国无结核社区创建经验交流会。入围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创建名单。赤壁市获批创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市,大湖咀遗址列入“考古中国”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通城县获批国家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单位。获得了一批重磅荣誉。荣获第六届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是全球5个、中国唯一获奖城市。自然生态公园城市专项规划获全国奖。打击整治枪爆工作成效获国务院部际联席会议表扬。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工作成效获民政部表扬。嘉鱼县荣获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中国甘蓝之乡。赤壁市荣获第四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区、中国最美乡村旅游名城。古桂花群入选第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崇阳县白霓古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淦河入选国家母亲河复苏行动河湖名单。

(二)为民惠民、排忧解难,高品质生活提档升级。群众和企业获得感更加充实。全市财政民生支出占比稳定在78以上。全省“十大民生实事”咸宁41个子项目圆满完成。发布“免申即享”政策清单564项,拨付资金11.8亿元,惠及3191家企业、124.5万人次。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18.7亿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6.5亿元,“4321”政银担业务新增38.8亿元,为企业提供应急周转资金25.3亿元。银行业机构各项贷款净增额首次突破200亿元,达230亿元,余额贷存比突破80,新增贷存比115,同比提高33.2个百分点。乡村旅游“万千百”工程吸纳农村低收入群体就业7780人、带动人均年增收3万余元。群众幸福感持续提升。新增城镇就业4.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新建、改建学校(幼儿园)22所,增加学位1.76万个;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90.23。开展居家养老上门服务12万余人次。累计完成适老化改造8115户,完成养老护理培训1.5万人次。发放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救助资金5.46亿元。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一感一度一率一评价”从原来长期拖尾到名列前茅,上半年4项指标中有3项获全省第三、1项第二。公安4项工作名列全省第一、2项工作名列全省第二,连续12年实现现发命案全破,全市电诈预警后被骗率从23.4下降至2.5。安全生产事故起数下降26.8、死亡人数下降31.3。

(三)综合施策、统筹推进,高效能治理提势赋能。作风更加优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扎实开展第二批主题教育。践行“深实严细久”工作标准和“五到四从四多”工作方法,深化“拼搏赶超”工作机制,扎实开展政府系统“空、蛮、懒、乱、假”专项整治,提升政府工作实效,13项工作在全国性会议作经验交流,20项工作获省政府激励表彰。机制更加优化。104项涉及政府工作改革事项完成年度改革任务,结项70项。加快数字政府建设,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可网办率100,群众就近便利办事更加顺畅,市民之家窗口人员流量同比减少50以上。坚持“四下基层”,深化开展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以共同缔造机制发动群众共办实事项目652个。服务更加优质。以控制成本为核心,推动营商环境优化,打造“宁好办”政务服务品牌和“宁满意”营商品牌。每季度召开民营企业家座谈会,累计收集问题528个、已经解决481个。“12345”政务服务热线质量监测在349个地级以上城市中居第46,咸宁是全省唯一进入全国前50的城市。

具体抓了七个方面工作:

一是突出负重求实,着力稳住经济大盘。夯实“稳”的基础、增强“进”的动能,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1.4。项目建设取得新成效。组织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4次,开工项目612个,总投资2114亿元。199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44.53亿元。500千伏赤壁变电站投产送电,G106改建崇阳段、G107改建咸安段赤壁段等重大基础设施即将建成,维达力五期、通修高速、主城区南外环高速等重点项目顺利开工,岳咸九铁路、武咸昌高铁、咸九高速、赤壁长江公路大桥东延段高速等重点项目扎实推进。105个新增长点项目实现投产,净增产值115.6亿元。产业集聚取得新进展。大健康、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清洁能源五大优势产业逆势上扬,支撑作用日益显著,其中大健康产业预计产值780亿元。变革经济组织方式,组建八大产业联盟,供应链体系逐步完善。新增规上工业企业86家,总数1073家。各县市区主导产业更加清晰,逐步形成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5,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20家,总数55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1389家,居全省前列。预计技术合同成交额占GDP比重9.75,增速居全省第一。13家重点产业技术研究院挂牌运营,获评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5家,居全省第三。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树牢“精明、精细、精心”招商理念,引进亿元以上产业项目327个,协议金额3305.6亿元,同比增长26.5,增幅全省第一,其中引进五大优势产业项目199个,协议金额2125.4亿元。签约亿元以上项目当年开工率70.2,居全省第三。

二是突出对标创标,着力打造公园城市。城市“辨识度”不断彰显。制定“中国桂花城”建设十条促进措施,推动城因桂花而名。主城区建口袋公园27个,新增绿道32.9公里,城区绿地率42.3,人均绿地15.7平方米。新改建城镇生活污水管网164公里。主城区新通天然气8097户,通气率提高5.06。拆围透绿、飞线整治、背街小巷整治成效显著。丹桂桥改造水上桥梁顶升横移施工工艺省内首创。城市“显示度”不断增强。推动文旅体融合发展,接待游客人数增长21.4,旅游综合收入增长24.4。推出咸宁文旅地图、主城区公共文体场所地图。开展“百万大学生千名教授游咸宁”“乘高铁游咸宁”“看国宝过大年(第二季)”活动。华中地区最大的室内滑雪馆香城滑雪馆建成运营,成为全省爆款旅游产品。通山县龙隐山景区创成4A景区。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组织“香城大舞台”等文化惠民活动1031场,服务群众203.8万人次。讲好咸宁故事,央视等省级以上媒体报道咸宁2467篇,同比增长51.4。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以“我们的城市”为主题,立足常态长效,深入开展交通秩序、小区小巷和校园周边环境整治,解决6700多个问题。推出“全民学条例、文明我践行”27期,文明创建“进行时”“大家谈”252期,“红黑榜”24期,“敲门行动”6次,群众积极支持、主动参与美化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成效持续巩固。

三是突出创新开放,着力激发内生动力。创新动能日益强劲。全省率先推进财政财务管理综合改革、规范政府权力运行“三分一定”改革。试行主城区城管体制改革。市财政局等3家单位和个人荣获湖北改革奖。国企改革考评居全省A类。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8家、省级66家。培育国家“两化”融合贯标企业57家、省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26家。成功举办第六届“南鄂杯”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深入实施“才聚荆楚·志在咸宁”等人才工程,为754家企业和单位引才1757人。平安电工公司获证监会主板上市批文。开放活力逐步提升。进出口总额增长超过18,增速居全省前列。预计实际利用外资8930万美元,增长46.5,综合评分全省第二。预计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1.8亿件,增长70,增速全省第一。中欧班列“长江号”全年发运13列,货值1.1亿元。15个“桂乡咸宁”开放窗口在全国12个城市运营,上架咸宁“土特产”144款,配送量超2万单。

四是突出“三农”根本,着力推动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深化。落实衔接资金10.73亿元,开工项目1213个。新识别监测对象532户1926人,全部落实监测帮扶责任人和针对性帮扶措施。农产品供应优质稳定。农业总产值预计增长5左右。粮食播种面积298.41万亩,产量24.16亿斤,超额完成省定目标。茶叶、楠竹等8条农业主导产业链加快建设,现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家、省级74家、市级291家。创建农产品“二品一标”139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6个。乡村建设扎实推进。编制村庄规划795个。实施乡村建设项目1245个,总投资14亿元,争取上级资金7.5亿元。新建改建农村户厕5551户。新建改建农村公路938公里,获评全省首批“四好农村路”示范市。县乡村物流快递网点实现全覆盖。

五是突出生态优先,着力巩固绿色本底。推动长江经济带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互促共进,综合考评居全省第四。提升林长制效能,明确十大本地适宜树种和十大不宜栽植树种,全国首创。造林35.5万亩,策划林业碳汇项目16个,年产碳汇量165.8万吨。7688株古树名木全部挂牌保护。新增省级森林城镇4个、森林乡村21个。深化河湖长制工作。斧头湖流域生态治理一期工程完工,陆水流域和富水流域系统治理、鄂东南水资源配置、西凉湖蓄滞洪区建设、余码头泵站改造等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加快推进,陆水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开工

[1] [2] [3] 下一页

文章来源于:http://www.wmaa.cn 城市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你可能会喜欢
    没有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