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5-04-09
2024年12月16日,《昆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复。《规划》是对昆明市国土空间作出的全局性安排,是昆明市面向2035年可持续发展的指南,是市域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政策和总纲,为城市的未来发展勾勒出了清晰而宏伟的蓝图,标志着昆明这座城市即将踏上一段全新的、具有深远意义的新征程。
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2019年5月,中央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要求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昆明市委、市政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在自然资源部、省自然资源厅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依据《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云南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组织编制了《规划》,并获国务院批复。
此次《规划》的获批,为昆明市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其涵盖的内容全面而细致,从城市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到交通网络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再到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以及历史文化传承等各个方面,均作出了科学合理且具有前瞻性的规划安排。
值得一提的是,《规划》确定了昆明的城市性质是“云南省省会,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核心功能定位是“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开放门户,西部先进制造业基地,国际旅游目的地”。其中,“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昆明历版总体规划中,首次获批具有国际化定位的城市性质,是国家赋予昆明的新使命,具有重大意义。
《规划》还提出,围绕产业高地、实力春城;投资沃土、温馨春城;辐射中心、开放春城;高原明珠、绿美春城;团结花开、幸福春城;踔厉奋发、效能春城“六个春城”,立足实际,突出区域特色,把昆明打造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城市典范、高品质幸福美好生活城市。到2025年,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取得进展,做大做强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取得进展,生态系统更加稳固,滇池、阳宗海保护初见成效,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程度持续提高。城市辐射力和吸引力持续提高,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功能初步显现,经济贸易实力、科技创新活力、金融服务效能稳步提升,文化交流的广度与深度有效拓展。到2035年,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农业空间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系统稳固提升,城镇空间实现优化,形成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格局,空间治理水平显著提高,滇池流域内外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展望到2050年,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知名度显著提升,形成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城市。
目标所指,无畏前行;锚定方向,发展为要。下一步,昆明将按照国务院批复要求,认真组织实施《规划》,把蓝图变成现实,将昆明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优化空间格局
建设美丽昆明
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称为“三条控制线”。守护“三条控制线”对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推动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以及强化国土空间管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规划》坚持底线思维,基于昆明市空间资源禀赋,结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
此外,《规划》还提出要明确自然灾害风险重点防控区域,划定洪涝风险控制线、历史文化保护线、城市“四线”(绿线、蓝线、紫线、黄线)等重要控制线,落实战略性矿产资源等安全保障空间,全面锚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安全底线。
《规划》立足于昆明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与城乡空间布局,构建了“一屏两湖三区、一核两翼四轴”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围绕耕地“三位一体”保护,构建现代高效的“三区多点”农业空间布局,强化高原特色农产品生产保障能力。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构建“一屏两湖四廊”的生态安全格局,提升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构建“一核两翼四轴”的城镇空间格局,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打造区域辐射中心。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提高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带动能力,促进与长江经济带沿线其他城市的协调联动,引领滇中城市群协同发展,加强昆明都市圈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的区域协同,形成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持走好绿色发展之路
在昆明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绿色”决定发展的成色,只有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谋划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才能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规划》提出,以昆明市召开《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并荣获“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称号为契机,全面推动生物多样性宣传保护,加强生物遗传资源库建设空间保障,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和相对稳定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
同时,加强滇池、阳宗海保护,积极推动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加强流域空间管控。统筹推进滇池、阳宗海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提升流域生态承载能力,严格落实高原湖泊“两线”“三区”管控要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提高产业集聚发展水平
在优化产业发展空间方面,《规划》指出,推动构建以数字经济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核心、新兴产业为高质量增长引擎,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其中,以13个国家级、省级产业集聚平台为载体,推动中心城区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业等产业,滇中新区加强产城融合,重点发展新材料、冶金、化工、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电池、航空经济等产业,推动传统的产业平台转型为职住平衡、产城融合的新型城市空间。此外,为保障产业用地供给,划定工业用地控制线,确保工业用地总量,保障工业发展空间,同时完善产业用地管理。
提升城市品质
增进民生福祉
《规划》对昆明中心城区空间进行了科学优化,延续并强化多中心组团式布局形态,引导城市向滇池流域以外东、西方向拓展,构建山水相融、绿廊相间的“一湖一环多廊道,一核三片双组团”城市空间结构,其中“一湖一环多廊道”,指围绕滇池及西山“一湖”,构建起湖滨生态环;“一湖一环多廊道”中,“一湖”为滇池及西山,是中心城区生态与景观绿心。“一环”为湖滨生态环,包括滇池生态保护核心区陆域及滇池生态保护缓冲区。“多廊道”为城市片区及组团之间的生态绿廊。“一核三片双组团”中,“一核”即中心城市核心区,“三片”即空港片区、太平—海口片区、晋宁片区,“双组团”为双龙组团、西翥组团。
以优化城市空间为基础,《规划》对中心城区重大公共服务设施进行了谋划布局,明确提出促进高等级文化、体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向区域级、城市级公共服务中心集聚,打造区域公共服务综合体;推进中心城区、安宁一体化发展战略,补齐安宁市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做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空间的预留保障。
《规划》同时提出,构建城市多层级生活圈。以社区居民的多层次需求为导向,提升社区功能,提高社区的安全性、健康性和便利性。按照15分钟步行可达的空间范围,以3万至10万常住人口、0.8千米至1.2千米为服务半径构建15分钟生活圈,为合理布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行政管理和社区服务、社会福利和保障、商业服务等设施提供空间保障。生活圈建设突出功能复合和职住平衡,集中配置社区服务功能,为市民提供就近就业空间和机会。
擦亮历史文化名片
塑造滇韵名城魅力空间
昆明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自然历史人文资源,为擦亮历史文化的名片,《规划》从整体保护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加强各类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保护与管控、系统活化利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彰显国土空间特色魅力四大方面做出了系统性规划。
《规划》划定了市域、环滇池地区、历史城区3个历史文化保护空间层次,其中重点为环滇池地区、历史城区。环滇池地区的保护中,《规划》指出,保护长虫山、碧鸡山、金马山、滇池形成的“大三山一水”的城市自然山水格局,强调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的整体保护,加强整体景观风貌的控制与引导。对于历史城区的保护,《规划》明确严格保护历史城区内圆通山、五华山、祖遍山、翠湖形成的“小三山一水”空间格局风貌,落实历史城区建筑高度管控要求,重点保障文化展示功能和文化旅游服务设施空间,改善基础设施,合理控制人口规模与建设规模,提升历史城区人居环境品质。
为彰显昆明国土空间的特色魅力,《规划》提出构建并优化“六区四线”滇韵特色魅力空间,即环滇池生态文化核心魅力区、红土山川与工业文化魅力区、自然生态与红色文化魅力区、山水营城与多元文化魅力区、特色景观文化魅力区、少数民族文化魅力区;红军长征文化线路、徐霞客游线文化线路、滇越铁路—滇缅铁路—滇缅公路文化线路、明清古驿道文化线路。
《规划》提出,塑造“北高南低、北密南疏、西越东优、生态间隔”的城市空间形态。通过严格保护昆明历史城区传统中轴线,塑造巫家坝山水景观轴、呈贡中央景观轴、晋城生态文化轴、昆阳文化景观轴,严格控制轴线两侧建筑和环境,打造视觉感知丰富的空间轴线。沿盘龙江、北京路及延长线塑造特色活力廊道,提升两侧城市空间品质,促进北段与南段均衡发展,打造城绿交融、望山见水、文化彰显、活力突出的“一江一路”城市活力空间。
同时,依托广福路和彩云路,建设展示春城品牌的城市景观大道。通过视廊系统控制引导城市核心景观互动,打造体现昆明文化底蕴、彰显生态文明发展特色的城市空间走廊。
完善基础支撑体系
建设安全韧性城市
根据昆明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规划》提出构建通达全球、辐射南亚东南亚、面向全国的综合交通枢纽,打造国际航空枢纽,提升综合铁路枢纽、国家公路运输枢纽能级;加密国际客货运航线,提升中越、中老泰、中缅、中缅(印)等国际通道的运输效能;加强昆明市与成渝、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城市群的交通联系。
《规划》对航空、铁路、公路及内河航运等枢纽体系均进行了详细布局。提出扩能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形成面向市域、滇中城市群、全省及省外临近地区的“1—1.5—3.5小时”陆域交通接驳体系;配合推进泛亚铁路和渝昆高铁建设,积极推动昆明铁路枢纽西客站建设,实现昆明至南亚东南亚重点城市、国内直辖市及省会城市高铁直达,形成“三主一辅”综合铁路客运枢纽体系;提升客运枢纽服务功能,到2035年,高速公路网形成“三环十八射多联”布局,高速公路里程达到1800千米以上;依托金沙江航道,重点推进东川港和乌东德水电站翻坝转运设施建设,推进金沙江航运建设发展。完善昆明市内河航运体系,全面推动环滇池生态旅游圈建设。
《规划》还提出,打造“层级分明、功能明确、多元融合”的公共交通发展模式,建设“都市快线、市区普线”多层次一体化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实现“二环十三射十三联”快速路网体系。(记者徐晓俊刘婷婷)
规划范围
市域昆明市行政辖区,包括14个县(市、区)。
中心城区五华、盘龙、官渡、西山、呈贡、晋宁市辖六区重要城镇化地区及安宁市太平片区,面积为2520平方千米。
城市性质
云南省省会
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核心功能定位
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开放门户
文章来源于:http://www.wmaa.cn 城市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