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构建珠江西岸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南中城际、深江铁路中山段建设,有序推进岐江新城站、香山站等轨道沿线TOD综合开发,扎实做好中山市域铁路S1线(佛山地铁11号线南延线)、广中珠澳高铁前期工作。加快广澳高速改扩建中山段建设,推动中开高速、中江高速改扩建项目与深中通道同步通车,南中高速年内建成启用。加快建设坦洲大道、南三公路(三角段)等干线公路。大力发展水上交通,科学规划利用港口岸线资源,建成启用中山港新客运码头,完成神湾港5000吨级港口提升改造、中外运5000吨级码头建设,力争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20。谋划布局跨珠江口低空飞行交通模式。我们要以立体化大交通建设,打造汇聚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大枢纽,促进中山实现新一轮大发展。
(二)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高标准建设现代化园区。深入推进十大主题产业园建设,全力做好土地整备、区域综合评估等工作,建立园区标准化建设项目库,持续完善园区生产服务、政务服务、生活服务体系。加快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扩区提质,构建“一基地六园区”空间格局,实现产业统筹布局、资源协同配置。大力推动北部制造业基地建设,强化市级统筹,打造现代产业园示范标杆。持续推进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确保拆除整备土地1.7万亩,打造一批“工改”示范项目,以高品质产业空间,赢得高质量发展未来。
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着力构建“4 6”现代产业集群发展格局。集中优势资源扶持新能源、生物医药与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加强氢能技术研发应用,积极推进加氢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氢燃料电池多场景示范应用。加快中山生命科学园二期等项目建设,新增一批GMP标准厂房,完善药物试验、药品检验等公共服务功能,引育一批创新药企业。聚焦光电成像及新型显示等细分领域,布局建设光电产业基地,做精做细光电产业链条,打造“湾区光谷”。加快壮大海上风电、海洋装备制造等现代海洋产业。推动传统优势产业提质增效,扎实做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工作,加快家电、家具、灯饰、服装等重点产业集群数字化改造,建设一批行业数字化服务平台,推动1000家规上工业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超600家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实施生产性服务业倍增计划,大力发展工业设计、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商务会展等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强化企业梯度培育。推动领军企业“一企一策”落实落地,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发展壮大,努力打造千亿级企业。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新增省级“单项冠军”企业5家、“专精特新”企业200家。持续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新增规上工业企业不少于400家,上市上板企业不少于2家。深化质量强市建设,实施重点工业产品质量提升三年行动,打造一批“中山精造”优质产品,推动企业争创标准“领跑者”。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支持市属国企和镇街公有企业参与产业投资、园区开发、城市更新,加快国有资产盘活利用,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
抓紧抓实招商引资。坚持市领导挂帅、全市“一盘棋”招商,打造市镇联动、园区协同的大招商格局。聚焦“十大舰队”产业集群靶向招商,面向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等重点区域驻点招商,综合运用以投促引、挂榜招商、以商引商等方式,引进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150个,10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10个,力争在百亿级大项目上取得突破。高效服务本土优质企业,新增增资扩产项目不少于60个、投资不少于150亿元。完善跟踪服务机制,推动项目早动工、早投产、早见效。
(三)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
着力提升城市品质。落实落细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加快构建“三核一轴两带双圈多片区”城市发展格局。实施城市形象提升行动,开展主要干线公路路域环境整治,优化提升高速公路出入口、交通站场、旅游景区等重点部位形象风貌。稳步推进城市更新,谋划打造一批城中村改造试点,开工改造不少于50个老旧小区。优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提升博爱路、中山路、华柏路等市政道路,有序推进岐江道建设,开展道路照明“暗区”治理,完善公共停车场、垃圾转运站等民生设施。加强“围而不建”专项治理,持续推进“两违”整治,不断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让市民享受更高品质的城市生活。
全面赋能镇域发展。持续探索镇街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扩权强镇和强镇扩权工作,充分激发镇街发展活力。坚持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支持小榄、三乡、古镇等8个中心镇做大做强,促进专业镇、特色镇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城镇建设能级,打造更多全国百强镇、千强镇。加强片区统筹发展,促进优势特色产业跨镇街合作、公共配套跨镇街布局。扎实推进三乡、黄圃、坦洲、民众等镇街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完善市镇两级财政体制,加强财政统筹,优化一般性转移支付,坚决兜牢“三保”底线。
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牢牢扛住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建设1000亩高标准农田,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打造十大农业产业发展平台,做强做优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壮大水产、花木、腊味等特色农业,大力培育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加快打造“香山古韵”“岐水流芳”乡村振兴示范带,重点建设曹边—北台、翠亨—崖口等精品段,高质量培育一批“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提档升级工程,完善农房建设管理体系,加强农房风貌管控,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和乡村微改造。深化农村“三块地”改革,盘活农村闲置土地和农房资源。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培育壮大“强村公司”,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餐饮民宿等新业态新模式。深化东西部协作、省内对口产业协作、驻镇帮镇扶村等工作。我们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打造望山见水有乡愁的美丽中山。
(四)坚持科教兴市、创新驱动,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优化教育资源供给。大力建设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新改扩建幼儿园7所、新增幼儿园学位2300个,新建扩建公办中小学6所、新增公办学位5700个。加强集团化办学,建立5个城乡教育共同体。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发展平台。稳妥解决镇街公办学校不动产办证难题,推动有条件的学校饭堂全部自营,全面改善办学条件。支持市重点科研院所做好研究生培养工作,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深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培育高素质教师队伍。我们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中山学子拥有更多逐梦机会,收获出彩人生。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落实科技体制改革,实施科技创新强市行动计划。加快建设中山科技创新园,支持先进低温技术研究院创建省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建设液氢综合性技术研究及试验基地。支持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创建省实验室,推动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争创省重点实验室。实施科技企业梯度培育和研发投入提升行动,力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至3000家,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0以上。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围绕产业创新关键问题开展科研攻关。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谋划组建市级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推动知识产权强市建设,争创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
提升引才育才水平。深入实施“中山英才计划”,落实落细“中山人才二十三条”,优化特聘人才制度,持续推动“民企引才”“柔性引才”“以侨引才”。鼓励重点企业建设一批博士、博士后工作平台,引进一流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科研团队,努力打造人才高地。加快“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建设,培育更多技能型人才。持续优化“1 1 5 N”人才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中山国际人才港、留创园等平台作用,强化人才住房、医疗、社保、子女教育等服务保障,打造人才“引育留用”的最优环境,让广大人才创业安心、发展顺心、生活舒心。
(五)坚持扩大内需、稳定外贸,全力以赴拼经济促发展。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全年安排380个省市重点项目,年度计划投资700亿元。深入实施工业投资跃升计划,加快三花新能源、华帝厨电等项目建设,推动台光电子、傲雷总部、泽辉生物等项目动工,确保工业投资增长30,技改投资增长20以上。积极争取专项债券资金,加快交通、环保、水利、市政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支持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工程、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全力提振和扩大消费。积极出台促消费政策,精心组织开展“中山乐购”“中山货全国购”等活动。举办系列房展、车展、家装展,提振住房、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持续丰富消费场景,推动一批大型商业综合体建成营业,引导商圈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积极引进山姆、盒马等零售头部企业,打造2条示范特色步行街,新增一批香山新街市。办好美食文化活动,积极打造一批夜间消费集聚区。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积极培育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支持电商高质量发展,深化与重点电商平台合作,鼓励建设直播基地,让更多中山产品网上畅销。
推动外贸提质增效。支持企业积极参与“粤贸全球”计划、广交会等境内外重点展会,深入拓展俄罗斯、拉美、中东等“一带一路”新兴市场,推动外贸扩规模优结构。加快建设广东自贸区中山联动发展区,完成50项改革创新经验复制推广。抓好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市场采购试点建设,培育一批示范电商园区、品牌企业,推动外贸新业态平稳发展。加快内外贸一体化,支持外贸企业与商贸平台合作,打造内销品牌,促进出口转内销。持续开展境外招商,招引更多优质外资项目。发挥侨商桥梁纽带作用,推动以侨助商。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落实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积极服务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一照通行”改革,推动涉企审批服务高频事项办理全覆盖。持续优化“书记市长直通车”机制,完善“企业服务1号线”,推动企业诉求快办、实办。做优“中易办”企业服务体系,推动涉企服务线上线下紧密融合。扎实开展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好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积极推广信易贷综合服务平台。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优化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我们要切实为企业解难题,只要企业有想法,我们就去想办法。
(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加快打造绿美中山。实施绿美中山“七大提升行动”。持续提升森林质量,完成林分优化8600亩、新造林抚育1.48万亩,不断优化林分结构,改善林相景观。加快提升绿美生态廊道,巩固绿美河涌创建成果,完成20公里碧道建设。动工建设五马峰郊野公园、卓旗山森林公园,改造提升紫马岭、逸仙湖、月山等公园,新建改建各类公园不少于100个。开展“四旁”“五边”绿化美化,重点提升重要道路两旁绿化水平,做到留白增绿、拆违建绿、应绿尽绿。坚持为民种树,多种树、种好树、管好树,持续开展“千企万民齐种树”“万
文章来源于:http://www.wmaa.cn 城市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