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4-03-05
央广网辽阳3月5日消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这句话,是雷锋在辽阳市弓长岭区工作时写下的。
雷锋在弓长岭工作、学习、生活了142天。在这142天里,他写下了23篇雷锋日记,实现了从农民到产业工人的转变,这一时期也是雷锋精神孕育形成的重要时期。如今在辽阳,经过持续多年的不懈努力,“工人雷锋”的鲜明形象和丰富内涵,已成为辽阳的城市之魂,在传承,在发扬。
1959年11月的一天晚上,雷锋所在工地有7200多袋水泥没卸完,突来的大雨让这些水泥面临报废的危险。雷锋情急之下,把自己的红花棉被抱出来,又脱下棉大衣,一起盖在水泥上。最终,水泥没有受到损失。工友易秀珍把雷锋的被子抱回来拆洗,发现浸水后的棉絮干了之后发硬,已经不保暖了。“我就把我棉被里的棉絮偷偷给放到雷锋的棉被里了。”易秀珍回忆,“雷锋去当兵时就把这床被子留给了我,我珍藏了50多年。”
在弓长岭,凡是雷锋接触过的人,都成了“雷锋传人”。雷锋义弟吕学广组建的“雷锋义弟吕学广爱心团队”,目前已扩大至200余人,在雷锋家乡湖南也成立了分队。吕学广说:“我的有生之年就是让我全家的儿孙都学习雷锋,传承雷锋精神。”
创造是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从工厂到银行,从螺丝钉到无人机,雷锋精神正在辽阳的街头巷尾被传承、被发扬,迸发无穷的生命力和创新力。目前辽阳全市学雷锋志愿者人数达到27万余人,已注册志愿服务组织2200余个。
在国网辽阳供电公司有个“刘东兴无人机创新工作室”,目前已经实现发明专利57项,获得省部级奖项28个,90的研发成果应用于生产一线,累积飞行2万余架次,节支1300多万元。
刘东兴曾在部队服役多年,精通航模靶机技术。2010年,刘东兴退役返乡,成为一名电力系统巡线员。“有一次我跟着老师傅去巡线,他躺在冰上用望远镜查看线路,因为只有这样手才能不抖,能看清。”这个场景让刘东兴下定决心,要研究出巡线无人机。经过一次次试飞、失败、重来,两年后,刘东兴终于研制出能够实际应用的巡线无人机。接下来,长续航、大载重、照明、灭火等种类无人机陆续亮相。
“辽阳是雷锋的第二故乡,我们在岗位上学雷锋,就要学他的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精神。”刘东兴表示,接下来,他和团队将持续挖掘无人机背后的新质生产力,把无人机应用从电力行业向光伏、风电、汽车等行业拓展。
60年来,雷锋精神滋养着辽阳、激励着辽阳,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精神之本、文化之根和发展之魂。(记者宗韶峰李子平实习生邵钰丹房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