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城市网 > 三沙城市 > 正文

“加快推动海南自贸港高质量发展”系列专题新闻发布会(第二十四场)

2024/12/16 12:23:14 点击:
过“银项e联”动态发布各类项目清单,实现重大项目信息、融资需求和行政审批手续等关键信息与金融机构共享,便于金融机构精准获取项目关键信息,缩短风险判别程序和时间。

三是提前参与项目谋划。通过“银项e联”定期发布市县、园区、片区、项目的整体规划、谋划包装等需求,金融机构在项目前期阶段即可介入提供专业化的咨询服务功能,有效助力项目加快前期工作。

四是线上发布信贷产品。金融机构通过“银项e联”直通车发布信贷产品、优惠政策、融资模式、利率定价等信息,企业可根据融资需求进行产品比对、便捷筛选,由传统的“一对一”线下对接转变为“一对多”的批量线上模式,有效提升银企沟通效率,缩减银行营销、沟通等经营成本和企业融资融智成本。

五是部门联动解决堵点。为解决项目在融资过程中遇到的要素保障难题,平台建立了在线多部门协调解决要素保障问题功能,由金融机构、项目业主提出项目要素保障诉求,平台在线对问题实现精准转办、可视化跟踪进展、多部门协同发力解决,由“一对一”上门和“四处跑”沟通问题的传统模式,变为“零跑动”在线协调。

我们也有一组数据通报,截至2024年10月底,平台已发布融资需求项目520个,银行已接洽项目129个,项目推介接洽转化率25。其中,已授信项目55个、授信承诺金额360亿元,已实现41个项目签约放款124亿元。

下一步,发改委将继续推动项目管理服务方式深层次变革和智慧化转型,持续优化提升金融机构参与投贷联动领域的智能化应用水平,为高质量抓项目、抓高质量项目按下“快进键”。

谢谢!

法治时报记者:

请问临时仲裁适用什么范围?相较于机构仲裁有哪些优势?对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有哪些积极意义?谢谢。

海南省司法厅党委委员、副厅长王帅:

感谢您对仲裁工作的关心和关注。今年7月1日施行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国际商事仲裁发展若干规定》对临时仲裁的适用范围作出了明确规定,主要有三类情况。第一类情况是在海南自由贸易港注册的企业之间的商事纠纷,第二类情况是海南自由贸易港注册的企业与外国或者港澳台地区的企业之间的商事纠纷,第三种情况是外国或者港澳台地区的企业之间的商事纠纷,选择海南自由贸易港为仲裁地的,可以在海南自由贸易港进行临时仲裁。

临时仲裁是指双方当事人根据仲裁协议,将他们之间的争议交给临时组成的仲裁庭进行裁决。这种仲裁庭不是常设机构,它专为审理某一案件而设立,案件审结后即自行解散。与机构仲裁相比,它更具灵活性。一方面,当事人可自主选择仲裁员,能确保仲裁庭成员在专业领域和经验上符合案件要求。另一方面,在程序规则上可根据案件实际情况灵活确定,不受既定机构仲裁规则的严格限制,可以更好地满足当事人的特殊需求。

众所周知,仲裁作为国际通行的纠纷解决机制,是法律服务的重要内容,是优化营商环境、护航贸易发展的重要方式。新加坡、香港等高水平自贸港的实践也证明,先进的仲裁制度是打造高水平自贸港的法律服务标配。因此,临时仲裁作为国际商事纠纷解决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推进海南自贸港对外开放过程中作用日益凸显。

临时仲裁在国际商事纠纷中普遍适用并得到各国法律和国际公约的广泛认可。虽然我国早在1987年就加入了《承认和执行外国裁决的公约》(纽约公约),承认和执行外国临时仲裁裁决,但现行仲裁法仅规定机构仲裁,未对临时仲裁作出规定。实践中,我国当事人在涉外纠纷中如适用中国仲裁法,就不能选择临时仲裁作为争议解决方式,以至于需要临时仲裁的当事人只能到境外进行临时仲裁。因此,鼓励临时仲裁事业发展,是海南自贸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标志。不仅有利于完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进一步丰富商事纠纷解决工具箱,为商事纠纷当事人提供高效便捷、与国际接轨的服务,同时也能为我国涉外法治建设探索有益经验。

《海南自由贸易港国际商事仲裁发展若干规定》施行后,2024年7月15日,全国首例临时仲裁案件在海南自贸港开庭审理。截止到目前,已有若干临时仲裁案件在海南审结。在此,我也希望国内外市场主体、法律界人士以及所有相关方积极关注和支持临时仲裁,共同将海南打造成为国际商事纠纷解决“优选地”。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南方日报记者:

请问“全要素全流程资源要素保障体系”的主要创新点有哪些?实施以来成效如何?谢谢。

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党组成员、省总体规划副总督察王保汉: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目前,我们正在按照自由贸易港产业定位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深入探索全域全类型全流程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构建全要素全流程资源要素保障体系,就是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这里的“全要素”涵盖了用地、用海、用林、用矿,“全流程”指的是从规划空间保障到资源要素审批、供应以及闲置资源处置盘活等各环节,构建了“增量保障 存量保障 专项保障 反向保障”四位一体的资源要素保障体系。在要素增量保障方面,针对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审批后城镇开发边界外新谋划项目的规划保障路径问题,创新空间规划保障机制,明确符合“三区三线”管控要求的项目,按程序动态新增列入市县总体规划“重点建设项目清单”,作为项目用地用海审批依据。创新优化项目用地、用海、用岛报批流程,并联开展土地征收等前期工作,调整海域使用金减免手续实施权限及程序,提高审批效率。在要素存量保障方面,率先以地方立法形式完善闲置土地认定和处置政策制度,全国首创跨用途土地置换、“容积率漂移”等闲置土地盘活利用路径,出台《因公共利益收回闲置土地补偿标准(试行)》。率先探索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指标跨市县有偿调剂,有序推进建设用地空间指标城城挂钩、城乡挂钩、垦地挂钩、村村挂钩,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和效益。在要素专项保障方面,围绕水利水务、城市更新、灾后恢复重建、农村产业发展等领域制定一系列专项要素保障政策。水利水务方面,按照项目建设内容提出分类办理用地用林手续的路径。城市更新方面,首创多宗土地通过“一幅多宗”方式挂牌出让,实现片区统筹一体化更新。目前我们正在探索产业链内多宗土地整体供应和自然资源资产组合供应的路径,以更好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针对海南台风多发易发特点,建立重大气象灾害恢复重建要素保障长期政策体系。农村产业发展方面,制定促进乡村振兴14条措施和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鼓励耕地高品质复合利用,明确生态保护红线内水产养殖规模的认定方式和管控要求等。在要素反向保障方面,率先提出“优化保障”和“严格监管”两区域分类管控措施,一体联动推进保障发展和严守底线工作。

从取得成效看,一是要素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我省批地供地供海均逆势增长。如:前10个月供地5.3万亩,同比增长12.4。二是重大项目得到有效保障,截至10月底,311个省重大项目要素保障完成率94。项目用地用海审批时间平均节省1个月以上,公益性项目用海缩短2个月以上。三是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2024年度我省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较2020年下降率预计为16.5,提前完成“十四五”下降15的目标。四是两区域分类管控措施成效明显,今年监测到的重大违法用地问题明显下降。

总之,通过构建全要素全流程资源要素保障体系,我们有信心、有决心,也完全有能力统筹好保护和保障的关系,以高水平保护和全国一流的资源要素保障,助力海南自贸港高质量发展。

回答完毕,谢谢!

凤凰网记者:

请介绍一下“航空器维修免关税服务新模式”取得了哪些成效?对海口临空经济的发展有什么意义?谢谢。

中共海口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冯琳:

非常感谢新闻媒体朋友对海口工作的关心和支持!2023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在有条件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试点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的若干措施》。在货物贸易对外开放方面,赋予了海南自贸港两条特有的政策:“对暂时出境修理后复运进入试点地区的航空器、船舶(含相关零部件),无论其是否增值,免征关税。上述航空器指以试点地区为主营运基地的航空企业所运营的航空器。”“对自境外暂时准许进入试点地区进行修理的货物,复运出境的,免征关税;不复运出境转为内销的,照章征收关税。”

为推动这两项特有政策落地,让市场主体享受政策红利。海口市联合海口海关、省商务厅、省交通厅、省国资委、省生态环境厅、省财政厅、省税务局等多部门主动探索、积极创新,围绕业务、通关、监管、查验等环节提速增效,出台了相应的方案和制度,确保政策在江东新区有效落地,为企业开展航空维修业务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便利条件。截至2024年9月底,已办理37票暂时进境维修复运出境飞机免征关税业务,货值201.8亿元;办理452票暂时出境修理货物复运进境免征关税业务,涉及维修费14.3亿元,免征关税2106万元,涵盖飞机发动机、空气分离组件、客舱空气压缩机等各种商品,切实为企业节省了现金流,也提升了企业在海南自贸港开展航空维修业务的根植性、积极性和稳定性。

这项创新,将吸引更多优质航空企业在海口建立主基地航司,并以海口为支点进一步拓展全球维修业务,真正实现“在自贸港,修全球飞机”,同时也将为江东新区争创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聚力赋能。

下一步,海口江东新区将继续围绕打造高水平开放的航空枢纽为目标,不断深化制度集成创新,推动进境维修转内销等新模式落地,进一步提升政策的叠加效应,扩大企业的享惠度。同时不断加强招商引资和国际合作,实现延链、补链、强链,加速重点产业集聚,推进融合发展,加快海南自贸港建设。

谢谢!

国际旅游岛商报记者:

请问“构建种业研发服务体系”这一制度集成创新案例的主要亮点有哪些?实施以来取得了哪些具体成效?谢谢。

海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新闻发言人马育红:

感谢商报朋友对我省三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特别尤其是对南繁事业持续的关注。种业振兴工作的关心和支持。2021年,为加速推进种业创新工作,我们借鉴医药研发外包合同组织(CRO)模式,引入南繁育制种领域,构建南繁种业CRO全链条一体化服务体系 。种业研发服务制度集成创新主要亮点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突出系统性。我们注重从立法保障、制度管理、政策支持等方面强化系统性制度供给保障。出台全国第一部促进种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海南自由贸易港促进种业发展若干规定》,出台了《海南省支持种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制定《海南省南繁种业合同研发组织(CRO)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并首批认定15家种业CRO主体。支持这些主体全部资金151万元,印发国内首个种业CRO专项实施方案《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种业CRO模式发展实施方案》。二是突出标准化。我们注重从标准制定、规范管理、育种材料保护等方面推进南繁种业CRO标准化管理。率先制定地方标准《南繁科研育种田间综合服务规范》。率先建成育种材料存证与惠益平台,为基于育种材料的CRO业务拓展提供产权保护。三是突出全链条。我们推进种业CRO业态由传统的代繁代制、田间鉴定等服务,向种质创新、检验检测、鉴定评价、生物育种、知识产权保护等全链条拓展,助力“研育繁推服”一体化蓄力发展,不断推进“向种图强”走深走实。

南繁种业CRO制度集成创新,为南繁种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一是切实推动南繁事业向南繁事业与产业并举发展转变。在崖州湾科技城已集聚打造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分子精准设计育种平台、国际玉米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中心等多个育种科研实验平台,引进23家南繁种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全职引进5名种业领域院士,南繁领域高层次人才达到了1223名,吸引聚集南繁产业企业2849家,从根本上摆脱传统南繁仅仅提供土地的模式。二是显著提升育种效率。投用的全流程智慧育种平台,加速传统经验育种到定向、高效的精确育种转化。通过南繁种业CRO服务,育种家在田间育种作业时间减少70以上,科研效率倍增,同时,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猜你喜欢
推荐图文
在赛与城的双向奔赴中赢未来
最新图文
在赛与城的双向奔赴中赢未来
这个冬天,收拾行囊来云南德宏吧!
浙江金华提出城市战略新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