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突出政策滴灌,全力做大“主力军”。过去一年,萍乡对591家规模以上实体制造业企业实施亩均、科技、低碳、人均“四个论英雄”综合评价,根据评级进行差异化要素配置、精准化政策扶持,引导企业主动加快转型升级,“四个论英雄”综合评价改革经验被评为2023年度江西省全面深化改革优秀案例。今年,我们将推动“四论”评价向中小企业延伸拓展,推动资源要素向更具发展前景、更有带动作用的行业和企业聚集,引导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同时,充分发挥产业引导基金、工业发展资金等撬动作用,整合引导更多资金投向企业技改、数字化转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等重点领域,大力实施企业梯次培育行动,推动更多企业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迈进,全面夯实萍乡工业“金字塔”的“塔基”。
人民网记者(文颖摄)
人民网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指出,确保老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过上幸福生活,是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底线任务。请问萍乡在推进共同富裕、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上,去年取得了哪些成效,今年将如何继续发力?
萍乡市委副书记鲍峰庭(文颖摄)
鲍峰庭:萍乡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我们坚持把群众就业增收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全力打造人力资源公共服务“四大平台”,城镇新增就业2.32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分别增长3.6、6.9,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值列全省第四,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值列全省第一,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81、为全省最优;我们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着力健全社保、医疗、养老、教育等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0.42,列全省第三,全市民生类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保持在80以上,被列为中央财政支持第三批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提升项目试点城市,入选全国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我们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工作责任,深入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全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生产事故,“保交楼”交付率位居全省前列,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成效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全市公众安全感指数连续12年位居全省前列,获评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
作为底线任务,我们始终将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重点在以下四个方面持续发力。一是在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上持续发力。多措并举拓宽就业增收渠道,全力打造高品质、智能化的“5 2就业之家”,统筹抓好重点群体就业,精准做好各类院校毕业生来萍留萍就业创业工作,积极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力争全年新增城镇就业2万人以上。二是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上持续发力。深入开展“社保服务进万家”活动,确保法定人群社会保险参保覆盖率保持在95以上。着力推进“互联网 医保”建设,不断提升医疗保障水平。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强化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帮扶,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三是在优化公共服务供给上持续发力。扎实办好省、市十件重点民生实事,大力实施教育、卫生、养老、托育、文体等领域提质扩容工程,常态长效推进文明城市创建,积极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争创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深入推进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积极推进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全力做好“一老一小”服务保障。加快市奥体中心建设,稳步推进2026年第十七届省运会各项筹备工作。四是在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大局上持续发力。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全力抓好中央、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扎实做好中小银行、政府债务、房地产、基层“三保”等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工作,巩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建设成果,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以高水平安全护航高质量发展。
江西卫视记者(文颖摄)
江西卫视记者: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请问萍乡在科技创新方面有什么具体举措和成效,下一步有哪些打算?
萍乡市副市长颜小龙(文颖摄)
颜小龙: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一是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在全省率先推行“科技论英雄”考核评价机制,探索实行“有为政府 有效市场 产业教授”模式,完善落实“昭萍英才”计划,加快市人才发展集团建设,鼓励支持企业聘用高校科研人员为“科技副总”,积极搭建萍乡(长沙)科创中心等共性创新平台,用好“科贷通”和科技创新券,全链条优化创新生态。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省级创新平台34家、省级引进共建高端研发机构3家,数量均位居四小地市第一;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相较于2021年实现了超5倍增长,2023年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增速位居全省第三。二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市共有8人入选国家级人才工程,13人入选省级学科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0个创新团队和个人入选省“双千计划”,创新团队入选比例位居全省前列,相继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荣誉,实现了近三十年的新突破。2023年,2项发明专利获中国专利优秀奖,全市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92件,同比增长23;6项科技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数量位居全省第三,全市区域创新能力、综合创新水平指数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三是创新主体不断壮大。截至2023年底,全市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446家,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28家,省级瞪羚企业22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22家、省级“小巨人”企业18家,有效期内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237家、增幅位居全省前列。
下一步,我市将紧紧扭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坚持产业与创新“双引双育”,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打造产业转型升级标杆城市。一是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推进与中南大学共建湘赣边新材料现代产业研究院、与南昌大学共建湘赣边食品现代产业研究院,借鉴发达地区产业技术研究院运行机制和模式,有效整合全市科创平台,深入推进“市场化发展、公司化运营”改革,加大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力度,加快建立健全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二是加快技术攻关和成果转移转化。组建重点产业链科技创新联合体,针对产业链技术难题,开展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持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深入实施全社会研发投入强攻行动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打造一批企校共建的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建立成果到样品、产品的快速通道,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三是强化人才智力保障。不断深化湘赣边区域人才合作示范区建设,推动组建跨区域人才发展联盟,持续推进“昭萍英才263”重点人才平台的建设、运行和管理,大力提升市人才发展集团招才引智效能,通过“揭榜挂帅”“定向委托”等方式吸引更多“星期天工程师”“候鸟型人才”,一体推进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优化升级,为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
香港商报记者(文颖摄)
香港商报记者:去年以来,萍乡武功山旅游火爆出圈,这无疑是萍乡文旅蓄势崛起的一个缩影。请问近年来萍乡在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上采取了哪些措施,下一步有哪些打算?
萍乡市副市长朱艳珍(文颖摄)
朱艳珍:近年来,萍乡市积极抢抓承办2023年江西省旅发大会契机,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推动门票经济加快向产业经济转型。2023年,全市接待国内旅游人数超6000万人次,旅游收入656.5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0.53、80.04,其中武功山景区刷新了人数、收入最高纪录。一是坚持全域统筹塑格局。成立市全域旅游管理委员会,组建市文旅集团,整合盘活全市“红、绿、古、工”特色资源,探索形成政企联动、县区齐动、景区发动、游客互动的新媒体宣传矩阵,一体推进景区景点建设与城市功能品质提升,着力构建“一个龙头、两个支撑、五大板块、八百里山水长廊”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二是坚持项目带动强产业。充分发挥文旅产业链链长制作用,成功举办萍乡市文旅产业发展推介大会,加快推进萍乡赛博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赴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长株潭等地积极开展文化和旅游产业链招商推介活动,2023年新签约文旅项目32个、签约总金额176.5亿元。三是坚持多元发展优供给。紧盯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旅游需求,探索将剧游文化和安源路矿旅游景区结合,探险文化和武功山云顶景区结合,国潮文化和南正街历史文化街区结合,萌宠文化和凤栖小镇结合,电竞文化和武功山花涧里景区结合等,不断丰富“全季全域全龄”旅游业态,“夜登武功山”已成为年轻一代的时尚潮流,红领巾研学游、凤栖小镇亲子游、千年溶洞探险游、艺术江口文艺游、国家稻田公园休闲游等日益火爆。四是坚持唱响品牌促消费。创新推出“全球学子嘉游赣萍乡正青春”、首届江西手礼展示周、“中国吃辣看江西,江西吃辣在萍乡”暨首届“辣红安源”文旅商贸消费节等系列活动,探索“网红 旅行社 景区”营销模式,持续唱响“中国新旅游、萍乡正青春”“武功山下、萍水相逢”“中国工运摇篮”“红领巾摇篮”等品牌,武功山景区连续12个月荣登“全国5A级景区品牌传播力100强榜单”、正式入选世界地质公园。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入推动全域旅游体制机制改革,扎实推进资源全域整合、景区互联互通、流量共建共享,全力打造“吃住行游购娱”多要素深度融合的旅游消费市场,持续丰富文旅业态、提升文旅品质、培强文旅产业、擦亮文旅名片,推动“流量”变“增量”、“网红”变“长红”,切实提升萍乡旅游的美誉度和影响力,加快建设旅游强市,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萍乡篇章注入更多活力。
欢迎各界朋友来萍乡旅游,一起赏萍乡美景、品萍乡美食、探萍乡文化!
凤凰网记者(文颖摄)
凤凰网记者:据了解,2021年10月,国家发改委印发《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请问,近两年多来湘赣边区域合作取得了哪些具体成效,今年有什么打算?
颜小龙:近年来,萍乡市充分发挥全面合作先导区作用,推动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迈出坚实步伐。我们构建了常来常往的合作机制。连续参加三届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推进大会并发言,成功列为长株潭都市圈观察员城市,常态化列席长株潭一体化发展市委书记联席会议,与长株潭三市全部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湘赣边其他市县签订合作协议130余项。我们形成了联动协同的发展格局。携手共建全国烟花爆竹转型升级集中区,联合创立“湘赣红”区域品牌,着力构建“湘赣红色培训联合体”和“两小时红色旅游圈”,萍乡(长沙)科创中心建成运营,所有工业园区均加入长株潭园区发展联盟,湘东—醴陵、上栗—浏阳等跨省合作园区2023年产值达245.18亿元。我们完善了共建共享的治理体系。实施沪昆高速“四改八”改扩建、国省道改造提升等一批基础设施联通项目,联合打造湘赣边综治服务中心、湘赣边区域人力资源市场,推动出台《萍水河—渌水流域协同保护条例》,成为全国首部跨省设区市法规文本相同的地方性法规,“湘易办”长株潭跨域通办专区萍乡分厅正式上线,265项政务服务实现“跨省通办”。
下一步,我们将坚定不移把融入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区域协同发展的主攻方向,纵深推进赣西、长株潭城市群叠加链接区和湘赣边区域合作枢纽区建设。一是加快推动产业发展“融通”。聚焦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0210”行动计划和“4+2”新动能培育方向,主动融入长株潭装备制造、原材料、消费品3个万亿级产业